无脉症(胶元类疾病)
[病案]患者庞某,女性,20岁,于1961年3月1日下午在学习过程中突然出现一系列神经系统症状。患者首先感到剧烈头痛,随后出现言语不清,伴有右面部肌肉抽搐,咀嚼肌功能受限,导致左颊部食物残留,并伴有口角流涎。症状逐渐加重,患者继而出现右上肢抽搐,四肢肌力明显减退,行走困难,呈现明显的运动功能障碍。
入院后,患者主诉右颞部持续性疼痛,并出现小便失禁,提示可能存在自主神经功能紊乱。体格检查发现右侧桡动脉搏动消失,血压无法测得,进一步检查显示锁骨上动脉、颞动脉均未触及搏动,颈动脉右侧搏动较左侧明显减弱,提示右侧颈动脉系统可能存在严重供血障碍。
血压测量显示明显的不对称性:上肢左侧血压为8.9/10.9kPa(142/82毫米汞柱),下肢左侧血压为19.2/13.3kPa(144/100毫米汞柱),而右侧下肢血压高达21.0/16.0kPa(158/120毫米汞柱),这种显着的血压差异提示可能存在大血管病变。神经系统检查发现左半身瘫痪,符合中枢神经系统病变的临床表现。
实验室检查结果:红细胞计数为4.45×10^12/L(445万/立方毫米),血红蛋白139克/升(13.9克%),白细胞计数8.6×10^9/L(8600/立方毫米),中性粒细胞比例83%,淋巴细胞比例17%,血沉18毫米/小时,康氏反应阴性,排除了梅毒感染的可能。
脑电图检查显示:双侧额叶存在异常病灶,脑电波普遍异常,以右侧半球病变更为显着,提示可能存在器质性脑部病变。
患者入院后接受多种药物治疗,但症状未见明显改善。
[治则]复脉。
[取穴]取患侧内关穴,留针法,当刺入有针感后右侧脉搏即起动;另针尺泽、太渊。内关留针三天后起针。以后又轮流刺内关、尺泽、合谷、曲池、外关、肩髃而愈。测得上肢右侧血压10.6/10.4KPa(80/78毫米汞柱),十二天后出院时测血压12.2/9.3kPa(92/70毫米汞柱)。
[评析]内关穴是中医针灸学中一个极为重要的穴位,其临床应用广泛且疗效显着。作为手厥阴心包经的络穴,内关穴不仅与本经有着密切的联系,更是八脉交会穴之一,与阴维脉相通,具有调节心脉、安神定志的重要作用。
从解剖学角度来看,内关穴位于前臂掌侧,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其深层有正中神经通过,浅层有前臂内侧皮神经分布,周围分布有前臂掌侧骨间动、静脉,这些解剖结构为其治疗作用提供了生理基础。
在临床应用方面,内关穴的治疗范围广泛而深入。首先,在心血管系统疾病方面,它能够有效治疗心悸、心绞痛、心律不齐、心动过速或过缓等病症。其作用机制在于调节自主神经功能,改善心肌供血,稳定心律。对于无脉症,内关穴的刺激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改善末梢血供。在神经系统疾病方面,内关穴对癔病有显着疗效,能够调节神经系统功能,缓解精神紧张状态。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内关穴在急救医学中的应用价值。对于休克患者,刺激内关穴可以起到临时起搏的作用,为后续抢救争取宝贵时间。研究表明,针刺内关穴能够提高血压,改善微循环,增强心肌收缩力,这些作用在休克抢救中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在具体操作时,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特点采用不同的针刺手法。对于虚证患者,应采用补法,如温和灸、轻刺激等;对于实证患者,则宜采用泻法,如强刺激、放血等。此外,还可以配合其他穴位,如神门、膻中等,以增强疗效。
现代研究证实,内关穴的刺激能够调节心血管系统功能,改善心肌缺血,降低心肌耗氧量,同时具有镇静、镇痛、抗焦虑等多重作用。这些作用机制为其临床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在实际操作中,建议注意以下几点:1.严格消毒,防止感染;2.根据患者体质调整刺激强度;3.注意观察患者反应,及时调整治疗方案;4.对于特殊人群(如孕妇、老年人等)应谨慎使用。
总之,内关穴作为中医针灸学中的重要穴位,其临床应用价值已经得到广泛认可。通过科学合理的运用,可以为多种疾病的治疗提供有效帮助,特别是在心血管系统疾病和急救医学领域,其作用尤为突出。然而,临床使用仍需遵循辨证施治的原则,根据具体病情选择适当的治疗方法,方能取得最佳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