痴呆症
[病案]孟某,男,2岁半,足月顺产,出生时无异常,母乳喂养,初期生长发育及营养状况均正常。然而,自六个月大起,家长逐渐发现患儿出现精神呆滞、表情淡漠,无法完成坐、爬等基本动作,且醒后即哭嚎不止,躁动不安。除母乳外,患儿拒绝进食其他食物,导致体重逐渐下降,体形消瘦。至周岁时,上述症状未见改善,且出现二便失禁,对周围环境及刺激无任何反应。经某医院诊断为痴呆症。患儿面色苍白无华,形体消瘦,神情呆滞,唤其名时即表现出明显的烦躁不安,四肢不温,无法坐立,舌质淡,苔薄白。
[治则]补益肝肾,兼开心窍。
[取穴]一组用哑门、廉泉、内关、合谷,二组用哑门、天突、大椎、足三里。每日针刺1次,不留针,平补平泻,两组交替使用。10次为1疗程,休息5~7天,再进行下一疗程。1个疗程后,表情较前活泼,第2疗程后,能站立,已安静。第3疗程后,自己会用手拿食物吃,体重增加。至第7疗程后开始学说话,学会了走路,语言清楚流利,智力正常。共治疗10个疗程,完全恢复。随访至今,已入学读书,
[评析]本案涉及的五迟症,是一种罕见且难以治愈的疾病,其主要原因是患者先天禀赋不足,导致肝肾亏损。在中医理论中,肝肾被认为是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器官,它们的功能正常与否,直接影响着人体的健康状况。五迟症患者主要表现为智力迟钝、反应迟缓、动作迟缓等症状,这些症状与肝肾亏损密切相关。
五迟症患者在中医辨证论治的过程中,需要通过分析患者的脉象、舌苔等表现,诊断出肝肾两亏的病因,从而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在治疗五迟症的过程中,采用针刺方法,主要针对患者的肝肾进行调理。通过针刺刺激相应的穴位,达到补肝肾的目的,使患者的精血得到充足补充,心神得到滋养。在中医学中,心神与智力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精血的充足与心神的滋养,有助于改善五迟症患者的智力迟钝等症状。
此外,中医还注重患者的整体调养,除了针刺治疗外,还会结合中药调理、食疗、推拿按摩等综合疗法。在治疗过程中,患者需要保持良好的心态,遵医嘱,调整作息时间,加强锻炼,以促进身体各器官的协调运作。
经过一段时间的针刺治疗,患者的病情得到了明显改善,智力迟钝、反应迟缓等症状逐渐消失。这一案例的成功治疗,为中医治疗五迟症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也为未来类似病例的治疗提供了借鉴。
因此,本案例的记录与分析,对于中医临床实践和学术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它有助于提高中医治疗五迟症的疗效和水平,为更多患者带来福音。通过不断积累临床经验,结合现代科学技术,未来中医在治疗五迟症以及其他疑难杂症方面,将取得更为显着的成果,为人类健康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