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眼症
[病案]丛某,男,26岁,工人。1978年3月初诊。患者自述1977年秋无明显诱因出现右眼球外突,状若欲脱,闭目时眼睑不能完全闭合,露睛明显。曾于当地多家医院就诊,查瞳孔略散大,眼球表面光亮无泪,角膜无溃疡,甲状腺未见肿大,经中西医多方治疗半年余,效果不显。刻诊:患者右眼胀痛,干涩不适,视物模糊,尤以用眼后症状加重,伴头晕失眠,腰膝酸软,神疲乏力。查体:右眼球突出,眼睑闭合不全,结膜轻度充血,角膜透明,前房深浅正常,瞳孔直径约5mm,对光反射迟钝,眼底检查未见明显异常。舌质红,苔薄黄,脉弦细数。
[治则]补肝肾,泻肝火,纳睛归窠。
[取穴]丝竹空、瞳子髎、攒竹、承泣、合谷、光明、肝俞、肾俞,上述各穴交替取用,以远道取穴与局部取穴相结合。肝俞、肾俞用补法,局部取穴用泻法,针18次为一疗程。第一疗程治疗后,患者自觉眼胀干涩减轻。休息七天后行第二疗程治疗,患者自觉症状基本消失,眼部症状亦明显改善。如此前后治疗共半年,患者愈。以后随访未见复发。
[评析]患者证属肝肾阴虚,目失所养,其病机可从多个层面深入剖析。首先,从脏腑关系而言,肝肾同源,二者在生理上相互依存,在病理上相互影响。肝藏血,肾藏精,精血互生,共同维系着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目为肝之窍,其正常功能的发挥有赖于精血的濡养。今肝肾阴虚,精血生化不足,目失濡养,则眼球失于约束,此其一也。其次,从肝的生理特性来看,肝为刚脏,体阴而用阳,肝阴不足则肝阳上亢,肝火亢盛,灼伤津液,炼液成痰,痰火上逆,壅滞目窍,致眼球突外欲脱之状,此其二也。
从临床表现来看,因肝肾不足,精血亏虚,目睛失养,则见眼球干涩,不耐久视;肾精亏虚,髓海不足,则头晕失眠;腰为肾之府,肾虚则腰酸无力。这些症状充分体现了肝肾阴虚的典型特征。在治疗上,当遵循"肝开窍于目"的理论,养肝阴以滋目窍,泻肝火以平上逆。肝藏血足,目得所养,则诸症可除。正如《审视瑶函》所言:"其精者,乃先后二天所化之精汁,失起于肾,次施于胆,而后及于瞳神也,凡此数者,一有所损,目病生矣。"这一论述精辟地阐明了肝肾与目的密切关系,为临床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
在具体治疗方面,采用针灸疗法,取穴配伍精当。取肝俞、肾俞以补益肝肾,荣养目睛;刺光明穴以降火明目;取合谷以泄热;攒竹、丝竹空、瞳子髎、承泣诸穴疏通局部经气,泄热除痰火。诸穴配伍,共奏调理气机、补精养血、平肝降火、扶正祛邪之功,使气血周流,目窠清宁,眼球自能回纳。这种治疗方法充分体现了中医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的精髓,既注重局部症状的改善,又重视整体机能的调节,标本兼治,疗效显着。
从现代医学角度来看,这种治疗方法可能通过调节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改善眼部微循环,促进眼部组织修复,从而达到治疗目的。同时,针灸治疗还具有副作用小、疗效持久等优势,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在治疗过程中,还应注重生活调理,如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避免过度用眼,适当补充富含维生素A的食物等,以增强治疗效果。
总之,对于肝肾阴虚型眼病的治疗,应遵循中医理论,采用综合治疗方法,既要重视局部症状的改善,又要注重整体机能的调节,从而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这种治疗方法充分体现了中医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的精髓,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和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