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因为图波列夫未来的商用飞机将在米格位于下诺夫哥罗德的工厂生产。如果我们达成合作,米格也会参与进来。”
戴国荣解释道,他对俄易斯的情况非常了解。
“我还以为它们的工厂在喀山……”
事实上,在原来的时间线里,由于未能成功销售米格29改进型,米格公司逐渐衰落;
而图波列夫则依靠国内订单及维修业务勉强维持。至于未来的发展,许宁并不清楚。
“因为之前我们与伊留申的接触,图波列夫目前没有订单,只能另寻出路,而米格也面临同样的困境。”
说到这里,戴国荣笑了笑:“这一点还是你预见得准,环环相扣,什么都算到了。”
“我……”许宁有些不好意思地回应。
突如其来的赞美让许宁一时不知所措。
戴国荣接着解释说,海军的杨良玉同志提到,图波列夫公司之前有意出口图22m3轰炸机。
这件事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讨论,最终是许宁提出了反对意见。
现在看来,这似乎是图波列夫为了自救而采取的一步棋——通过获得订单来维持工厂的生产能力和生存空间。
但没想到的是,这次我们没有回应他们对图22m3的兴趣,使他们措手不及,反而在客机项目上表现出更灵活的态度。
许宁这才明白过来,图波列夫和沪飞面临相似的困境:缺乏订单可能导致停产,进而失去配套厂商的支持。
一旦生产线停滞几年,重新启动将变得非常困难。
客户也会因生产能力的丧失而动摇信心。
所以从逻辑上讲,许宁当初的意见确实影响了图波列夫现在的局面,并促使他们在客机市场上主动示好。
实际上,许宁当时只是认为超音速轰炸机对于军队战力提升有限,所以在航程和载弹量无显着改进的情况下不值得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