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4章 图腾向神兽的转化

夏先衍在《人文经》之中看到了这三种图腾,他在图腾的文化中还看到了其他传说中的神兽、凶兽等的记载。

“吾令凤鸟飞腾兮,继之以日夜;飘风屯其相离兮,帅云霓而来御。”屈原《离骚》中的九凤就是楚地的图腾。

九凤,也被称为鬼车、九头鸟等。其最早的形象源于战国至汉初时期楚人所着的《山海经》,是记载九头鸟形象的最早文献。《山海经·大荒北经》中明确记载:“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北极柜。海水北注焉。有神九首,人面鸟身,名曰九凤。”

楚人有崇凤的传统,凤是吉祥幸福的象征,九凤作为人面鸟身有九首的神鸟,是楚人先祖所崇拜的一个半人半鸟的图腾形象 。

然而,随着秦国灭楚,九凤的形象在北方神话中逐渐被描述为怪鸟,甚至带有妖邪之气。“鬼车”的名字就是这样来的。

如同九凤这样的转化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比比皆是,图腾就像完成了其历史使命向着另一个方向开始转变。

在母系氏族社会时期,图腾崇拜盛行,人们将图腾视为亲属或保护神,以表示对未知自然力量的敬畏和解释。然而,随着父系氏族社会的到来,生产力逐步提高,人们开始形成独立的意识,逐渐否定了自己与动植物的亲属关系,图腾信仰也因此逐渐减弱并最终接近尾声?。

在父系氏族社会之后,图腾文化逐渐与神话、史话等相互融合,最终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逐渐淡化。

其中神兽文化与妖文化就蕴含着浓厚的图腾文化内涵。

妖与神兽都具有超越人类的特殊能力,如妖可以呼风唤雨、变幻形态,神兽也能上天入地、掌控自然元素等。二者均起源于古代神话传说,是古人对自然现象和未知事物的想象与解释。

远古时期,人们对自然现象如风雨雷电、日月星辰等无法理解和掌控,产生敬畏之心,于是将自然力量人格化、神化,创造出具有神奇力量的神兽形象来表示崇拜,如青龙象征东方、与雨水相关。

各部落为了区分和凝聚,都有自己的图腾,多为动物形象。随着部落融合,图腾形象相互交融演变,形成了一些具有特殊象征意义的神兽,如红山文化中的猪首龙。

古代丰富的神话传说为神兽文化提供了土壤,像盘古开天辟地、女娲补天等传说中都蕴含着神兽的元素,如传说中太阳烛照是因盘古开天辟地而形成的圣兽。

随着原始社会向文明社会的过渡,人类的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对自然和世界的认知逐渐深化。原本对图腾的单纯敬畏和依赖,在新的社会环境和知识体系下发生了改变,图腾所代表的神秘力量开始与更丰富的文化想象相结合。

图腾形象经历了不断的演变和具象化。原始的图腾符号逐渐变得生动、具体,形成了具有独特形态和特征的神兽形象,逐渐被赋予了更多的神话色彩和象征意义。

例如图腾的文化内涵相对单一,主要与氏族的起源和信仰有关。最初主要是作为氏族的标志和象征,具有凝聚族人和祈求保护的功能。

而神兽则承载了更丰富的文化内涵,包括道德观念、社会理想、审美情趣等。图腾文化转化为神兽后,其功能更加多样化和强化,除了继续守护和庇佑外,还被赋予了如招财进宝、驱邪避灾、行云降雨等特殊能力。

比如麒麟,不仅象征着吉祥,还被认为能带来子嗣,具有送子的功能。

例如凤凰,它不仅代表着吉祥、美好,还蕴含着人们对高尚品德和美好爱情的向往,成为了华夏传统文化中 “德” 的象征。

先秦时期图腾文化彻底融入了神兽文化与妖文化之中。此时的神兽文化初具规模,《山海经》作为一部古老的地理志怪着作,记录了众多奇异的神兽,如凤凰、麒麟、青龙、白虎等,这些神兽形象生动,各具特色,成为了神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秦汉时期,随着国家统一和文化交流,神兽文化进一步发展。一方面,谶纬学说重新解释了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的形象和寓意,使之成为四大神兽,构建了王权神秘正统理论;另一方面,汉代石刻、壁画等艺术作品中,神兽形象更加丰富多彩,如貔貅、辟邪等神兽的出现,为神兽文化增添了新的内涵。

魏晋南北朝时期:玄学兴盛,文人热衷于创作志怪小说,如《搜神记》,其中出现了一些宗教迷信色彩较重的神兽形象。此时的神兽不再保持神秘权威的色彩,开始融入到人的世界。

唐宋明清时期神兽文化达到鼎盛。在文学领域,唐传奇如《任氏传》中的神兽形象更加贴近人类生活和情感;宋元话本和明清小说如《封神榜》《西游记》等,塑造了大量经典的神兽形象,深受人们喜爱。在艺术和建筑方面,神兽作为装饰出现在宫殿、庙宇等屋顶和梁柱上,如故宫太和殿上的脊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