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章 峰回路转

吴希对此倒是十分赞成,看起来官家和相公还是清明的。

所以,这么好的新政,这么好的官家和相公,怎么就没能彻底完成重振国家的大业呢?

此中之复杂,不仅为后世学者争论不休,且在可预见的几年之内,吴希也不可能完全搞懂。

索性不再去想,吴希转而郑重地对苏轼问道:“老师,所谓的召试舍人院,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前世的研究经历尚浅,博士都没来得及毕业的他,自然不可能搞懂所有宋人制度。

苏轼好整以暇道:“其实也简单,不像进士科之繁复,其实这召试本身也没有固定规程。至于对你的这次召试,大抵也不过是考一些史论文章,毕竟你的策文功底已是有目共睹了。”

“不考经义?”

苏轼眉毛一挑:“不考。不过冀之,难道你就想靠这次召试入仕,不再参与科举了吗?”

吴希自然知道,在宋代,凡非经御试授官的,几乎都不会有太大的前途。

而即便是同样经过御试的诸科考生,也远远比不过进士科出身的前途远大。

因此,他赶忙下拜认错:“学生自然是要参加科举的,只是确实经义不如余者精通,故有此问。”

苏轼面上缓了缓颜色,语重心长道:“冀之啊,即便召试通过,脱下了这身褐衣,也要向官家要求参加开封府发解试及进士科锁厅试,以求取得良好出身。因此这经义之上,你还是不能欠缺了功夫。”

所谓锁厅试,便是为了一部分没有进士出身的低级官员,而准备的特殊进士省试。

一般来说,由锁厅试进入殿试的官员们,往往难以获取到较高的殿试名次。

不过对于这类人来说,名次的高低已不重要,原本有了官职的他们,再通过进士科考试,理所当然的可以登临更高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