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
马里斯现在要做的是什么呢?
就是从远东地区集结物资,通过马六甲、苏伊士运河等海上要塞运到遥远的大西洋沿岸,给日落帝国的大老爷们送去吃吃喝喝,否则他们就要活不起了。
这玩意说好听了叫海洋贸易,说不好听的就是倒买倒卖。
按理说这生意很多人都在做,马里斯不会有这么大的兴趣才是。
这就要说到马里斯的家族背景了,他有办法在一定程度上垄断贸易,那还不是大白天捡钱一样轻松?
当然,朱传仁也是从马里斯口中知道了英国现在有多惨。
第一次世界大站使不列颠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仅商船,就因德国“无限制潜艇战”和其他袭击,合计损失2479艘,总吨位高达776万吨,差不多是战前保有总量的1/3。
当然,如果算上战时建造补充的数量,损失的比例也许没有那么惊人。
英国共有600多万人应征入伍,其中75万人战死。
20—40岁的男性公民里,阵亡率达到8.8%,更有同等数量的青壮年男性遭受不同程度的生理或者肢体残疾。
青壮年男性的大量阵亡导致了英国本土人口性别结构的严重失衡,其直接的社会后果是推动了女性独立意识的觉醒,大批英国女性走出家庭成为职业妇女。
为筹措战争经费,英国的所得税率从1914年的每英镑1先令3便士,提高到1918年的每英镑6先令。
不经如此,英国高层还增加间接税、扩大借款。
以至于对丑国负债达到了7.42亿英镑,国际金融地位开始动摇。
1919年英国国债余额超过70亿英镑,1920年达到78.317亿英镑,仅年息当年就要支付3.496亿英镑。
如此沉重的债务负担严重地影响了当时和战后的工业投资,进一步阻碍了战后经济复苏的步伐,延长了战争创伤的恢复时间。
此外,许多工厂战时改为军工生产,战后又要转回民用工业,资产重置费用很高,更因为青壮年男性的严重损失,缺少热练工、技术工,进而导致用工成本的大幅度增加。
此外,战后英国工业的技术改造和结构调整也不尽人意。
1919—1922年期间,英国经济正在所谓的“双重震撼”,以至于受此重创之后在两次世界大站之间从来没有恢复过元气。
1919—1920年间,英国工会争取到了在劳动生产率不变的情况下,减少了大约13%的周工作时间,以单位产品计算的工资,即效率工资增长了13%。
由于战时金融管制的结束,政府对诸多物资控制的结束,大量战时剩余物资像潮水一样涌人市场。
这直接引起了战后的经济大萧条,在1920—1922年间,正饱受失业痛苦的英国人民却经历前所未有的物价大规模暴跌时期,使实际工资在1922年底经济萧条结束时,要高于此前的通胀繁荣时期。
由于货币工资没有批发和零售价格的跌幅大,而工会造成的单位生产成本上升和政府造成的经济萧条压低了企业的预期利润,以至于充分就业成为根本不可能的妄想。
造成战后经济萧条的原因多种多样,但种子在战争最后2年便已经埋下。
一站之后英国曾有过一段因通胀而引起的经济繁荣时期,在战争的最后2年中,英国的工资增长速度快于物价的增长速度,但是商品管制政策却让收入增加的民众买不到所需要的消费品。
战后取消了管制,民众开始疯狂地采购。
其后果不言而喻,从1919年4月到1920年4月,物价上涨了整整50%。
于是,货币工资的涨幅开始落后于物价的增长速度,于是便产生出凯恩斯后来称之为“利润膨胀”的效应。
一旦这种通胀推动的繁荣出现,物价就会持续不断地上扬,直至整个金融体系崩溃为止。
而当物价以每月4%的速度增长时,又有谁不想以4%的年利率向银行借钱,不断在商品、股票、不动产上赌博呢?
英国本身在1919年3月放弃了金本位,因为上层担心战后复员的大批劳动力因为没有工作将被迫领取救济金从而引发社会动乱。
而内阁更将1919年4月克莱德兵工厂的总罢工视为革命暴动即将来临的信号,所以金融和郑治的逻辑合二为一,决定将利率降至令人惊讶的低水平。
即使在通胀繁荣带来的弊病早已险象环生时,仍不肯放弃上述政策。
然而,很少有议员意识到,在那种金融条件下降低利率等同于靠胰岛素来治疗低血糖……
察觉到大事不好的英国金融家在1919—1920年的冬季与内阁开展了激烈的斗争,终于使英格兰银行在财政部的约翰·贝莱德贝利爵士的帮助和鼓励之下,把政客们在战时所篡夺的金融决策权夺了回来。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为了挽救危局,英格兰银行开始采取“高价货币政策”。
1920年4月15日,英格兰银行将最新的银行利率提高到了7%,而如此高的利率维持了一整年。作为配合,政府同时颁布了几项新的税收项目。
主张“高价货币政策”的财经官员认为,如果要让英镑能够以战前同美元的汇率水平重返金本位体制,首先必须迅速消除通胀,甚至扭转英镑价值的走向。
贯彻执行这个目标要求政府预算的平衡,充分利用利率政策来控制信贷的增长,以及对纸币供应商制定法定的限制。
如果他们在通胀无法控制前,就采取果断措施抑制通胀繁荣,英国经济后来也许不至于出现这种严重衰退。
但现在,英国面临的是两个选择,两个选择都很糟糕……
财政和货币双紧缩政策的结合,很快就平息了通胀繁荣,然而经济崩溃也紧随而至。
首先是消费者的支出下降,投资者的投资额也随之下降。
1920年7月以后,持续高涨的物价终于开始出现下跌的征兆,之后的8月和9月继续一跌再跌。
人们都认为跌势将持续下去,于是之前依靠银行借贷来圈钱的人决定抽手。
崩溃的第一个征兆反映在伦敦金融交易所内,股票交易人开始大量地源源不断地抛售股票。
而察觉到麻烦到来的银行开始要求提前收回贷款。
由于股市和期货市场的全面下跌,导致了投资人即便是在忍受投资大幅缩水的前提下依然无法套现,结果不动产所有人被迫出售房屋,各类企业主试图以出售企业来保住信用度,甚至是免于被起诉。
由于物价持续下跌购买力大幅下降,各生产商停止招收工人并试图降低工人们的薪水,而工人们则抵制企业主降低工资的做法。
两相对抗的结果便是当利润率下降时,实际工资反而上升,欲使企业和个人破产此起彼伏。
从1920年10月份,英格兰的物价开始大幅下跌;11月间,失业率大幅上升。
此后的12个月里,英国本土的总产值下降了15%,失业率则上升了22%。
英国经济最终呈现出一种前所未有的现象:物价和工资的弹性如此之大,以至于商品批发价格几乎下跌了一半,而同期货币工资则下降了1/3。
经济不景气使煤炭、钢铁、纺织等传统工业均深陷困境。
在外汇市场,在恢复金本位制时英镑的定价过高,这种等效于货币升值的状况使英国工业品价格普遍偏高,在国际贸易中缺乏竞争力,而现在匆匆放弃金本位后又跌得过深。
在1919年秋季,英国物价增长速度曾高于丑国,现在英镑的价值相对美元必然将下降。
同时,由于法国、德国和意大利的通胀率高于英国,所以英镑的价值对这3种货币将要上扬。
从1919年3月开始,英镑和美元的汇率脱钩,到1920年2月,英镑对美元的汇率从1:4.7下降到1:3.4。
在技术隔命推动下,丑国工业的劳动生产率大大超过英国,而英国本土此起彼伏的工会运动却使英国工业的单位生产成本大为上升,物价持续上涨,结果英镑价值的下跌并没能改善英国的出口。
此后市场预期英格兰银行将会提高利率,英镑开始出现超跌反弹。
很多炒家都在汇率的剧烈波动中出现了巨额亏损,其中就包括深谙财经政策和投资之道的凯恩斯,他对英格兰银行提高利率的时间点同样也出现了判断失误。
直到1922—1923年,英镑对美元的汇率重新回到1:4以上时,英国经济的通货紧缩状态才有所缓解,在物价很低、失业率很高的基础上重新恢复均衡。
1923年年初,当之前的风云变幻逐渐趋于平静时,英国的失业大军已经高达130万,相当于劳动力总数的11.4%。
可以这样概括地形容当时英国本土的经济状况——好像被一只无形的手提到了2000英尺,然后突然松开。
7月,银行利率从3%回升为4%。
表面上看,利率的再次上升直接原因是6月份英镑兑美元的汇率从1:4.70降到了1:4.56,但是潜台词不言而喻,英国不惜以再次损害出口为代价,企图重新恢复金本位。
因为英美两国的商品批发价格差距已经大大缩小,汇率也已逼近1:4.866的战前官方平价,似乎一个新的“黄金时代”已近在眼前。
但这并不是问题的全部。
在几年间利率抽风般地跌宕起伏后,虽然英国贸易额仍占世界第一位,从1921年开始每年都在90亿美元以上,但贸易由顺差转为逆差,贸易总额和工业品出口额的世界比重持续下降。
虽只是由于有国际投资利润回流,英国的国际收支才勉强保持平衡。
不少争取低价货币失败的英国政客转而寻求贸易保护和帝国特惠制,事实上为了筹措战争经费,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1915年英国就开始对进口汽车、钟表、乐器和电影等征收33.3%的从价税。
1918年12月,劳合·乔治发表的竞选纲领中也包括了贸易保护政策和帝国特惠原则。
1921年制定的《工业保护法》,将1915年的33.3%进口商品从价税的征税对象,拓展到非大英帝国以外国家输入的主要工业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