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八章

金秋的塔里木盆地,气候更加宜人。空气里混合着一股浓浓的泥土味。一望无际的棉田里,棉叶仍然泛着绿色,凉爽的秋风把棉田吹得嘤嘤有声,洁白的棉花隐藏在绿叶中,挨挨挤挤地偷眼观望着,秋风过后,它们仰起脸欣赏着碧蓝如洗的天空。杨柳的绿叶在湛蓝的天空里更显柔和,将它那纤纤的枝条、婀娜的身姿在风中尽情地摆动着。柽柳的红花还没完全凋谢,被绿叶衬托得更加透红;高大的白杨树总是以昂扬的精神、挺拔的身姿迎接太阳的晨起夕落。

刘天明、姚昌盛、郝兰香、朱久珍等一行人来到官洪的棉花地里。刘天明放下带来的西瓜、苹果和水壶等吃的喝的,就急急忙忙开始拾花了。他把年轻时的拾花劲头拿出来,拼命地拾着。天完全放亮时人们才发现,他的拾花袋子和别人的略有不同。别人的拾花袋子都是小袋子,而且是挂在胸前的,他的拾花袋子却是一个长长的大口袋,两边各拴一条布带子扎在腰间,不仅节省了来回跑路倒棉花的时间,而且不用低低的弯腰就能将拾回的棉花放进袋子里。他一招还真管用,拾花的速度果然快多了,不一会儿,他袋子里的棉花就窜上来了。

姚昌盛看到刘天明的袋子快满了,连忙喊起来:“场长,休息一会儿,喝口水再接着拾嘛!”

“我看你小子拾花就是不球行,一边拾花一边说话是要分神的,拾花这活儿手要快不说,还得专心,别看它是手上的功夫,其实也是大脑上的功夫,大脑不放在拾花上,跑神了,拾花也就不快了。你以为那些拾花能手有什么诀窍和高招呀,其实就是用手加用脑,把心思都放在拾花上,自然就快了。不跟你多罗嗦了,我要是分神了,也拾不快了哩!”刘天明说完,低头继续拾花去了。

中午吃饭的时候,老班长李山水送来一些馒头和凉菜。本来,大家都带了吃的喝的,可李山水过意不去,就跑到场部去买来一些凉菜。他把大伙召集在一起,围着凉菜和馒头坐成一圈。刘天明把自己带的一个大西瓜抱过来,大伙儿挪了挪身子让出个位子,刘天明坐下来后拿出小刀,把西瓜用装花袋子擦了擦后,边切边说:“吃我的西瓜吧,领导的西瓜又大又甜。”说得大伙又哈哈大笑起来。

大家一边吃一边谈论着,都说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刘天明说:“正因为丰收了,才要赶紧将棉花拾回来,如果拾得不及时的话,也会影响产量呢!据测算,如果棉花拾得不及时,可以影响到产量的百分之五哩,也就是一百公斤棉花就少了五公斤。一万公斤就少了五百公斤呢!这样算算账,损失还是不小的呢!”大伙听他讲得有条有理的,都点头表示赞同。

吃罢午饭,刘天明稍微休息一会儿,又准备接着拾,大伙都说:“场长,多休息一会儿再拾嘛!刚吃过饭就拾花,对胃也不好。”刘天明摇摇头:“那可不行呀,你们年纪轻,越干越有劲,我就不行喽,休息的时间长了,再往下干就没力气了。”说完又赶紧下地去了。

大伙看到刘天明这回动真格的了,也赶紧拿起袋子下地去了。

傍晚,红红的晚霞映照着天空,天边呈现褐色。远处的天山清晰可见,仿佛一下子缩短了视距。

赵踊跃看看天快黑了,向参加比赛的人打了声招呼要他们回棉花场过秤后,就开始帮助刘天明扎棉花袋的口子了。

大家听到赵踊跃的叫喊声,都纷纷走出棉田,把装棉花的袋子扎好后搬到路边等待拖拉机来拉运。不到一刻钟的时间,钟海涛开着拖拉机过来了,姚昌盛和张大中等人跑过去帮助刘天明把棉花袋子吃力地搬到车上。大家七嘴八舌议论着,有的说至少也有一百公斤以上,有的说没有一百公斤也有七八十公斤了。

刘天明听了这些赞美的话,却并没有搭腔,拖着沉重的步子、迈着疲惫的身子往三分场棉花场里赶。

来到三分场的棉花场,刘天明立即又来劲了,快步走到排着长长的队伍跟前,看到准备过秤的每个人面前都有一个或两个大大的棉花袋子,他挺了挺了身子,走到黄青英面前,看到她的三个袋子都压得坚坚实实的,用力地提了提,没提起来,不禁啧啧赞叹起来:“厉害,厉害,乖乖,确实厉害,不愧是拾花能手啊!”

不一会儿,参加比赛的人都回来了。轮到给他们过秤了,有的偏着头,有的伸长颈,有的睁大眼,每个人的眼睛都聚焦这个不大磅秤上。

葛玉萍一边熟练地过着秤,一边高声地报着数字:“姚昌盛,七十九公斤,黄伟,七十三公斤,张大中,六十五公斤,郝兰香,九十二公斤,黄青英,一百八十一公斤……”葛玉萍每报一数字,人们都欢呼着,叫喊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