谨慎殿内,朱允炆静静地站着一个屏风面前,屏风上密密麻麻地写满了人名。
他的手中紧紧握着笔,笔尖轻触着屏风,每写一个名字,让身边的太监把这个人的信息找出来。
是了,前世的记忆之中,那些写在史书上,关于这个时代的人物。
朱允炆让身边的太监,把每个人都建立一个档案,方便自己以后查阅。
京营的改革,虽然有徐辉祖等人的支持,但是从大明建国到现在已经过了几十年了。
朱允炆有理由相信,这个时候的京营的兵,都成为了老爷兵。
虽然这些人曾经都是底层受苦的农民,但是以这个时代的思想和那低着令人发指识字率。
这帮人也会成为那个,屠龙少年终将成为恶龙的历史因果律。
所以这些与大明休戚与共的勋贵们,军队作为他们的基本盘,绝对不会那么轻易的屈服的。
记得曾经一位伟人说过,枪杆子里面出政权,他很认同这句话,没有军权的政权,只不过是一个空中楼阁罢了。
他从后世的记忆之中,看到那个充满信仰的强大军队,从建军开始几代人,从来没有改变过。
他清楚的知道这个军队的核心就是政工的制度,让军队之中的每个人都知道为了什么而战。
这种制度也是这支军队,凝聚军魂的关键。
他希望通过引入政工工作,为军队注入新的活力和精神力量。
而成立军官培训班,则是为了培养更多的军事人才,为国家的未来储备力量。
然而,这一切都需要有合适的人选来执行。
朱允炆需要找到那些身家清白、头脑灵活、口才出众的人才,来推动这项重要的改革。
但是这个年代识字的人才,大多都是儒家的卫士,能够接受这种思想的人,都是风毛菱角。
因为他做的事,就要自绝于儒家门徒的身份,即使能得到朱允炆作为靠山,那也是一个孤臣的存在。
在沉思中,朱允炆不禁想起了大明仁宣之治的三位重臣——杨士奇、杨荣、杨溥。
这三位大臣都是大明朝的杰出人才,他们共同辅佐了明仁宗和明宣宗,开创了大明的新篇章。
然而,现实的情况却让他有些无奈。
现在的杨荣和杨溥还在准备府试,他们虽然有着宰辅之才,但还需要时间和历练。
而杨士奇则已经在史馆编史,他的才华和见识都让他成为了合适的人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