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冬季生活(修桥)

寒冷的天气,也没有阻止熊部落建设的热情。

过完了除夕,又发现了驴子,巫就觉得这是上天对他虔诚祭祀的回应,于是,除了共同劳动外,他这些天几乎都躲在房间里,用兽皮和炭笔,不停地写写画画。

冬日非常寒冷,往年躲在山洞中瑟瑟发抖的族人们,今年在温暖的室内,坐在炕上,处理着张洪交代下来的各项工作,一边做一边聊天,很是惬意。

原本张洪是计划20间宿舍,每间宿舍住上10个人的,但是住上10个人之后,巫等族中老人觉得房间还是很宽敞,而且每间房间都要点上柴草用于取暖,有些浪费,所以在征得张洪的同意之后,临时调整为15人一个房间,以张洪和巫的房间为中心,族人们住在两侧紧挨着的房间里。

房间里的孩子们在嬉笑打闹着,而在离营地南面500多米的地方,就是部落常去打水的区域,张洪裹着厚厚的毛皮,搓着冻得通红的脸和手,实地查看和测量着小溪的宽度和深度。

小溪上结了厚厚的一层冰,对岸的熊奇和羽落,拉着绳子,寻找最合适搭桥的地点。

“族长,从你那边到我们这里,现在只有5米多宽,已经是最窄的地方了”熊奇顶着寒风,大声地向张洪这边喊话。

为了方便部落的生活,规范各种度量衡,就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而张洪穿越来不久,就跟族人们确定了长度、重量等常用单位的标准。熊奇手上的绳子,就是用麻绳编成的、带有一个个节点的“尺子”。

“好,这个地方和你们那边,都钉上木桩,等过几天晴朗无风,我们来在这里修桥。”

小溪南岸有着一大片的荒地,杂草很多而且没有什么特别大的树木,碎石也很少,是一处理想的耕地。但隔着一条丰水期大概10米宽的小溪,水流量其实并不算大,族人们可以很轻松地涉水而过。但如果耕种的话,就很影响两岸的运输,尤其是运送一两百斤的犁铧或者驴车。

张洪挑选的这处修桥地点,离院子不算太远,而且过溪之后就是荒地,如果有一座桥沟通两岸的话,将很是方便农田的开垦和收获。

架桥最重要的还是选择地点和打好地基,这处修桥的预定区域,张洪准备在选定的南北两岸用石头和土块、木桩先向河道方向堆出四五米宽、一米多长的地基,因为小溪两岸的淤泥和石头都比较多,开挖下去太耗费体力,还不如堆起来,一方面可以让桥两边都有个支撑,另一方面还能降低桥面的长度,更容易修。

入冬以来,张洪几乎每天都带着十来个强壮的族人,用厚厚的兽皮和麻布包裹着,在营地外面巡视或者工作,当然严寒只能让他们待上一两个小时,而且必须是中午出太阳的情况下。

在铁器斧头锯子和爬犁的加持下,砍伐和运送树木变得简单,营地北面的松树林提供了一根根长度达10米的木材。而这些木材,只要稍加修整,就是很好的桥面材料。

算上小溪两岸的支撑点,整个小溪的宽度也只有5米多一点了,即使是直接铺上4米多长的圆木,也可以勉强直接使用。

但这座桥未来将是沟通两岸重要的节点,张洪想让这座小桥用的更长久一些,觉得在小溪中间再安置个支点,会更加稳固。

第二天中午,天气晴朗,张洪带着族人沿着前一天清理出来的小道,拖着几十根处理好的圆木,带着斧头、锤子等来到岸边。

熊奇、羽落、树皮等人两人一组,扛着表面碳化过的木材,在被冰冻的小溪选定位置慢慢地敲出一个冰洞,因为天气太冷,冰层很厚,从冰洞往下看,只有不到一尺深的溪水。

冰洞敲出来之后,熊奇将一端削尖的木桩插到水底,羽落、树皮则用准备好的锤子轮流往下砸,直到木桩底部插到水底大概半米,砸不下去才停。之后按照此方法,又砸下三根木桩,总共四根木桩呈“口”字形排列,四根木桩形成了一个长方形,长边沿着河流的方向,两根木桩差不多有个4米远,而短边的两根木桩,大概有1米宽。

与此同时在砸木桩的同时,张洪指挥一队6人,在熊大的带领下,将事先准备好的石头、煤渣等倒在木桩下方的水中,并用木锤使劲地敲,让石头与木桩贴合的更紧密一点,防止溪水长年累月的冲击,损害木桩;另一队在熊二的带领下,在两岸同时施工,将收集来的大石头填到事先简单挖好的坑中,并一点点垫平,与两岸高度差不多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