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的战局走势与李彦的预想基本一致,甚至很快超出他的预期。
四月初,从韩世忠进入长平郡,长平郡十县之地,风声鹤唳。
原本就士气低迷的魏军无心抵抗。
四月初八,明远接到贾政道的命令,将长平郡魏军撤退到赵州的青岩郡。
这其实是魏崇延的命令。
郾城之战中,魏军败了,且未能损耗夏军,这意味着夏军不仅仅士气高昂,有生力量也充足。
这个时候,长平郡的魏军都成了惊弓之鸟,一触即溃。
魏崇延没有别的选择。
当然,从这一点,魏崇延向外界透露了一个重要信号:朕还是相信右相的,秦州大局依然由右相来主持。
至于长平郡南边的安昌郡,也相当于打包送给了夏军。
这个时候,最害怕的是赵州诸郡。
韩世忠大军压境,只要再突破青岩郡,赵州将成为夏军的下酒菜。
赵州各郡郡望已经有人开始组织部曲,相互通气,准备调兵自保。
这又延伸出了一个问题:地方世家武装与梁京皇帝的不协同,暴露出来的魏国的政治问题。
这个问题可以说是魏国最大的问题。
魏国是世兵制和府兵制相结合的国家,世兵制的兵籍被世家牢牢把握。
世家虽然被削弱,不敢像过去那样私自发兵,可当局势一旦进入危机时刻,一些世家就顾不了那么多规矩了。
而地方上的世家调兵遣将,站在魏国皇帝的视角,到底是对付夏军,还是想趁此机会壮大自己谋取大魏江山,是值得怀疑的。
即便这些世家真的是为了抵抗可能入境的夏军,那么当夏军退走之后,这些世家还会不会像过去那样安分?
这里面牵涉到一个专业的政治学问题:底线共识。
所谓的底线共识,就是多方认可的一条底线。
例如魏国皇帝和公卿高官、地方郡望,一致认为,地方郡望可以保持一定的部曲,但只是为了自保,平时是不能随便调动武装的。
这里自保,也不是真正的自保,而是政治遗留问题。
大周帝国之前的乱世,地方世家被称作诸侯,财政、军政、人事一手抓。
大周帝国建立后,开始弱化世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