橹由橹柄、橹板、二壮构成。在橹板上装一个带球顶的铁钉叫“橹支纽”作为支点。在橹的中间有一块硬木块叫“橹垫”,使用时将橹垫置于支点上。
摇橹时,以橹支纽为支点,这样做既省力又能产生较大的推进力,是推进工具中具有高效率的船舶附属物。
而船尾舵是掌握船舶航向的工具
尾舵拖曳在船尾,又称为“拖舵”。早期出现了在舵杆之前也有部分舵叶面积的平衡舵,使船舶转向更加灵活。除了平衡舵,还有升降舵。
过浅滩时,将舵提起,进入深水领域时将舵降至水下。
简单看到这里,难怪秦国能出海,这技术确实有点东西,有些在她看来甚至有些跨时代了,但是居然就这么出现了,让她一瞬间的怀疑,后来才进行改良才出现的东西,是因为天灾人祸之类的遗失了很大一部分…
造船技术的发展,风帆技术得到改进。首先,帆的数量增加。多桅多帆的船舶出现,这个时期就已经有了七帆船。
其次,帆的材质变化。最初的帆是用植物叶编织而成,而步帆出现,帆幕上用竹条横向安置,这种硬帆的设计可以随风力的大小随意增减帆的面积,这可能也是秦国船舶可以远洋航行的重要因素之一吧。
最后,帆分为了大帆与小帆,且开始转向船舷之外,这样做是为了获取最大的风力。
简单不得不感叹,利益才是推动科技的发展战略呀,就因为那虚无缥缈的长生,就能把船做的那么超前,也就只有这个世界的秦国了…
直到她真正接触水密隔舱,又一次被惊艳到了。
在船舶的强度与水密性与结构方面,古代很早就使用了铁钉连接方法来保证船体的强度,采用了榫接和铁钉并用的连接法。
钉有锹钉、铁锔、铲钉、蚂蝗钉等,使较复杂的木结构可以通过各种船钉拼合、挂锔上卡加固,从而使中华古木帆船的尺度、吨位、性能都达到世界领先水平,确保船舶结构坚固。
为了保障船舶的水密性,捻缝技术必不可少,人们就用桐油、石灰、麻纤维做成捻料填于连接处的缝隙中,提高了船舶的水密性。
人们对于船舶的结构、比例也愈加熟知,简单就在一大片水利中看到了一座巨大的船。
宝利船长约138米,宽约56米,长与宽的比值约2.46,这种长、宽比值正好可以使船体稳定,不可随意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