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先用手指边指边讲解。
轮轴是独轮车的支点,在中比在前,可以负担起更多的重量。
这也是杠杆原理的应用。
而为防止独轮车侧翻,董先让车阿多做车时记得在车把手处或车前后增加柱子,停车时,可以防止侧翻。
但柱子不能太长,以免行进时成为阻碍。
可采用活动形式,停车时放置。
为了省力,董先提出飞轮,利用飞轮效应达到省力目的。
一开始可能费力,但飞轮一旦转动起来,那接下来就能提高效率。
石头也有了用武之地,眼下最适合做为飞轮的材料,只能是石头了。
另一个件就是铁剪刀。
董先指出,剪刀也是杠杆原理的生活运用。
并且通过创新设计,可以让这支点成功改变力的方向。
比如以同部件支点前后在不在同一方向为例。
即同部件剪口在下,手把在上,则手把下压,剪口也下压。
反之,同部件剪口在上,手把也在上,则手把下压,剪口上张。
这样可以达到用较小力量剪合或撑开的目标。
而这个力也是可以计算的。
支点前长度和支点前压力的积等于支点后长度和支点后压力的积。
支点后的手把越长,只要强度够,支点前的剪口力量就越大。
然后为了方便计算,又拿出让高柏提前打造的算盘。
并拿圆周率为例,计算圆的周和积。
车阿多身为做车高手,对车轮一直谨小慎微,小心计算,怕出错。
他知道,早期算经,求圜皆以周三径一为率,即π=3.333。
后古圆率圆与径之比例大略为二十二与七,即π=3.1428。
王莽新朝时,刘歆算出为古圆率应为3.1547。
东汉时,张衡又更正古圆率为3.1466。
可是当车阿多听到董先不加思索,直接让他以3.作为古圆率,乘以圆径来计算圆的周长,并以之乘以径半之方,以求圆积时。
车阿多还是大吃一惊。
“这怎么可能?”
“匠头是如何知道的?”
“是真的!”
经过众位大匠现场测算,这个古圆率和公式得出的结果更为接近。
要知道,直到南北朝时,祖冲之把古率精确到小数点后第七位,使计算更准确,才让打造大量木轮成为可能。
这可能就是数学的力量吧!
而董先提出的这个古圆率。
据百工堂现场开张的人听到的。
董先可以背到一百位,只是太长了也没意义,所以四舍五入,只放到第九位。
董先要求,计算是百工堂匠人的必备技能,算盘口诀不得外传,只能在百工堂内口耳相传。
算盘学得好的人,另有重用!
听到热血之处,董建和莫瑶也忍不住凑上前来,一起听课。
完全没有矿主和主母的架子。
这就是知识的力量吧!
当然了,除了上午的物理和数学课外,下午则是实践课。
董先会在黑板上画,并用粘土捏出模型,然后让大家参照制作。
一来是让大家熟悉,并直观感受。
二来是对自己画的的图案有一定熟悉度,这样将来自己直接给图纸,他们也能快速上手。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重生的优越性就在这时体现出来,记忆好得惊人。
什么天工开物、梦溪笔谈、农政全书、营造法式,各种神书、土法书籍、军地系列、学院教材。
不得不说十五年的图书馆管理员,整理过,看过的书,这时全出现了。
经过整理,只挑有用的,现在这个时代条件能用上的讲。
一天的时间,很快就过去了。
不得不说这种填鸭式的培训简单有效,以实际模型直接了当让你知道好处,然后告诉几个关键的注意点,最后就让你自己在动手实践中摸索原理。
但大家意犹未尽。
于是董先只能延长时间。
而这一期百工课程,还布置众人要研究统一度量衡,制作统一量具。
同时按董先画的研究各种工具。
百工堂的首次开张,持续了整整三天。
三天里,董先就只讲了一个力和算盘,还没讲完。
心里纳闷:
进度有些慢。
而物理学的基础内容包括力、热、电、磁、光、声。
外加合作产生各种效应:力+电=压电效应;热+电=热电效应;磁+光=磁光效应;磁+力=磁致伸缩;光+电=光电效应;声+光=声光效应;电+磁=Hall效应;热+电+磁=Nernst效应。
懂不懂是一回事,能接触到,能让有兴趣的人去研究这才是重点。
内容太多了!
不!
应该是图书馆的书太多了。
看来以后要多抽空读读。
反正自己也只是书上内容的搬运工,又没真的动手做过。
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
只要他们之中有学得好的,也可以当老师。
已经教过的知识不用都由自己再念一遍。
自己多读点新的,多把图纸抄画出来。
话说上次让他们弄的皮纸,第一锅已经在煮浆了,但能让纸变白的纸药水还没着落。
白歧刚好在,他在李氏药铺帮忙,可以让他也想想办法。
有纸总归比较方便,比老拿这些破布做文章强。
还是要让他们多训练,多思考,多研究,多动手。
一点一点的,总能有所进展!
三天来,这些人生活在太那水西侧。
每天就如同董先重生时一样,沐浴在阳光下,接受脑力冲击。
直到太阳下山后,才回草庐休息。
即使休息,也能传来他们激动人心的讨论。
董建为支持董先,背地里安排人,为几人一组垛了草庐,简陋,但温暖。
莫瑶为支持董先,让陈善安排一日两餐,准时准点。
最后一天,董先将骨折这阵子闲暇时从记忆中抄画下来的稿件拿了出来。
自从枝和益调来服侍董先,这些事就开始进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