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才让鲜卑来去自如。
若是董先原路返回灵丘。
那广武、卤城就无法避免。
沿路乡亭,必要查证。
到时队伍中有关羽这么一个显眼宝,要安全可就不太容易。
说不定还会连累大家。
而走莫逊提供的路线,虽然要绕远路。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但相反却会安全。
尤其是冬季,为防鲜卑劫掠,城外早已行坚壁清野之策。
还可以借机去莫逊家中看看。
毕竟也是董先的亲舅舅!
董先也是果决,当机立断,改变行程,北上出雁门。
雁门郡平城县县寺。
田丰,田元皓的到访,让沮授欣喜。
这么多年了,终于有个郡里人来。
他乡遇故知,人生四大喜之一嘛。
两人聊了很久也很多。
包括方方面面。
比如对朝廷的失望;
对士人间的今古文经之争的无奈。
力量就是这么被消耗的。
不团结,始终是失败的开始。
堡垒为何总是从内部瓦解,原因也在此。
这时沮授主簿转来郡令。
“明廷,雁门窦府君来教令,说蔡前议郎将由强阴县抵平城县,让你带人出城接迎!”
“接到后,要立刻转向南下,雁门郡张兵曹掾会带人,到班氏县渡头会合!”
沮授当然知道蔡邕的大名。
蔡氏是举主羊陟的姻亲。
自己自然不能怠慢。
现在正是鲜卑南寇的时间。
谁也不知道啥时候来。
清野之策秋收后已做好!
守城只有雁门郡北部都尉负责。
平城到阴馆也就不到二百里。
自己带几人快马跑个来回四五天。
应该不难。
若是对方无马,去时慢此,回程快些。
十天之内也必办完。
田丰见沮授要走,这五到十天,自己待在县寺,也很无聊。
他想了想,于是提出不如跟沮授去看看。
况且,人多风险也小一些。
然后自己也好顺路回雒阳。
经过与沮授的聊天,他心情也好多了。
毕竟自己的举主陈耽还在朝。
还有希望!
雁门郡马邑县。
张氏坞壁。
张辽吵着要跟哥哥张泛出去执行任务。
张泛接窦府君的指令,带人去班氏县渡头,然后护送蔡邕沿治水往东出上谷。
因为跨界,所以张泛这次算作是蔡邕的私属,不能穿着制式服装。
回来的时间也不确定,所以要回家准备。
十一岁的张辽便吵着要跟随。
虽然张辽只比董先大一岁,但个子却大了一尺。
已经是七尺男儿了。
但张泛不敢答应。
这是并州董刺史交代的任务。
窦府君不敢轻视,自己更不敢了。
从蔡邕席上不给五原郡守五智面子开始,董卓就担负起庇护蔡邕的责任。
他分别给云中、定襄、雁门的郡守写信。
言明蔡邕已经获赦,但朝中阉宦曹节还在。
加上蔡邕流放之时曾遭刺杀。
护匈奴中郎将张修甚至因为逼迫单于设谋害蔡邕而被槛车上京。
所以要求沿线派人保护蔡邕。
而各郡守也知道这蔡邕是刘宏的同门师兄,早晚会复起。
再加董卓果断处置了张修,种种表现,让他们不敢不听。
但明枪易躲,暗箭难防。
尤其是并州。
各种外族人太多,无法完全控制,万一有人收买就不妙了。
再加上蔡琰年幼,影响速度。
还有为了逃避王智的人马,他们不惜弃大路,走山路,山地路险,走得很慢。
所以这才走到平城。
对张泛来说,这是一个上级交给自己的任务。
但对张辽来说,这却是一个机会。
难得可以出去见识,张辽想要把握,所以死皮赖脸。
这张氏兄弟的父母倒也很开明。
身在雁门外,不比内郡。
这武事一道,更是如此。
早点出去见识见识。
有益无害。
况且这次是郡里派兵,接应贵人。
沿途的各县也都会安排接应。
自然不会有事了。
最终张泛才无可奈何。
带着张辽和一队郡兵,步行出发。
还好只要到汪陶县就行!
但天公不作美,十二月大寒,突降大雪。
河面冰封。
鲜卑南寇。
所有人的计划,都被打乱了。
首先受影响的是蔡邕护送小队。
田丰、沮授、蔡邕、蔡琰、张泛、张辽,以及随从郡县官兵数十人,在班氏县交接时边警烽火。
为了防止被鲜卑追上,众人便继续往南。
原本想在汪陶县利用?水阻敌。
但没想到,?水冰封,被轻易越过。
来不及,根本来不及。
鲜卑太快了,而张泛他们只是郡兵,并没有配马。
蔡邕父女也没有配马。
沮授的马只能用来给他们拉东西。
这下,严重影响逃跑的速度。
原本张泛建议往阴馆县方向逃,那里是郡治,而且方便接应。
但沮授反对,他说:
怕他们这群人会变成饵,被人围着,然后鲜卑伏兵,消灭救援的人。
到时反而不妙。
坚守才是对游牧的最好手段。
时间一长,粮食不足,他们自然就退去了。
众人也觉得沮授分析得对。
于是田丰建议,往繁畤方向逃,爬上这里最近的山,在山上骑兵不好走。
可能还有一线生机。
众人觉得有理,便按田丰的意见往东逃。
但,两条腿跑不过四条腿。
沮授的马安排给了张泛的报信郡兵。
于是,护送蔡邕的队伍。
战死数十,逃走报信数人。
余者皆被生擒。
而率人袭击他们的正是鲜卑大人檀石槐之子和连。
这和连看他们身上穿着不一般。
想着还可以勒索点钱。
所以故意手下留情。
眼下他们正被绳索缚住,前后相连,像一串蚂蚱。
和连抓住蔡邕他们后,留下五人,组成押送队伍。
余者继续纵横雁门关外。
押送队伍则缓慢向北,为了防止半道被劫,他们远离城池坞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