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温还特意去找帮手。
比如:
赵岐被张温补为长史,屯安定。
大将军何进举荐赵岐为敦煌太守,可是当他走到襄武时。
赵岐和其他新任命的凉州诸郡守,一行多人都被凉州叛军抓获。
凉州叛军想拿他们威胁张温。
但被赵岐诡辩之辞说服,得以逃脱,并辗转回长安。
还有陶谦,他从都尉降为司马,跟随张温一起征讨叛军。
另外,张温还找了张玄。
但张玄看到天下动乱,不肯再出仕为官。
张温即将出发,张玄特意前来阻拦。
他身穿褐色布衣,腰系带子,拦住张温劝谏:
“天下叛军贼寇那么多,不就是因为宦者行事无道吗?”
“听说他们准备在平乐观为你们送行。”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今天明公总揽天下军权,掌握六师重任。”
“如果趁着席间酒酣耳热之时,鸣响金鼓,整顿军旅,召集军正,当场逮捕他们,并将他们斩首示众。”
“然后在带兵,驻扎都亭,翦除禁中阉宦,救民于倒悬,除海内宿怨。”
“接着选拔隐逸在民间的忠正士人。”
“那么边章、韩遂等贼寇,将被玩弄于股掌。”
张温听后,惊恐万分,不敢答话。
过了很久,张温才开口回应:
“处虚,不是不高兴听你讲话,只是我没有这个能力,做不到,怎么办呢!”
张玄长叹:
“事行则为福,不行则为贼。今天到此为止,与公告别了。”
随即张玄举起药酒,想饮酒自杀。
张温急忙上前,握住张玄的手,说:
“先生忠于我,我不能用,是我的罪过,先生为何要这样!”
“而且话出于你口,入于我耳,有谁知道?!”
于是张玄叹息离去,隐居在鲁阳山。
张温还征募幽州乌桓突骑三千人,用以讨伐凉州叛军。
中山郡守张纯想率领突骑出征。
但张温拒绝。
反而让涿令公孙瓒带兵。
结果公孙瓒才到蓟中,乌桓以粮饷久拖不决为理由,走到半途便各自回家了。
队伍带着带着,还没到目的地,队伍就没了。
这让公孙瓒很没面子。
于是他对乌桓人印象很差。
边章、韩遂、北宫伯玉等人见状,也进兵美阳。
张温、董卓与他们连战数阵,并没有收到预想效果。
九月,特进杨赐为司空。
但因天灾因素,粮食短缺。
钜鹿廮陶县,城西郊外。
这里被张牛角定为上黑山的集合点。
秋收后,很多黔首不愿意被征调,上交税赋。
于是纷纷携家带口背井离乡。
听说这里有人组织上太行。
到了那里可以包吃住。
于是很多无地无产的黔首相约前往。
人数太多。
廮陶县令不敢开城。
他向郡治报信后,便龟缩城内。
同样张牛角觉得靠自己之力无法组织那么多人西向。
于是向褚燕求援。
褚燕接到张牛角求援信号。
便亲率杜长、王当、孙轻带本营共九千人前往接应。
钜鹿郡守正是司马直。
有人在自己辖下集合黔首。
自己怎能没有行动。
于是司马直亲率郡兵前往廮陶查看。
张牛角见郡兵前来。
便组织黔首防守。
司马直看眼前的人并无恶意,于是上前了解情况。
张牛角见郡兵没有动作。
只有司马直一人上前。
于是也向司马直讲述原委。
司马直听完,叹息一声。
他知道这些黔首为何要背井离乡。
也知道这些黔首并无恶意。
从中枢到地方,层层压榨。
官员都受不了了,更何况黔首。
或许这对黔首来说,是最好的选择。
本着爱护黔首的初心。
司马直让郡兵撤离到廮陶县城。
只要对方没有攻击县城。
不要干涉黔首行动。
任由张牛角带人离开。
历史上的廮陶之战并未发生。
张牛角未死、褚燕也未改姓氏。
只因为董先让莫辰提前救下司马直。
这一位爱护黔首的好郡守。
在政绩与黔首利益上,他优先选择黔首。
但其它郡县就没那么好运了。
比如安喜县。
县尉刘备怎么能容许编户之民逃跑呢?
他从县尉的角度,主要是组织亭长查验身籍名数、过所验传。
决定要当流民的黔首又如何会去办理这些手续呢?
于是很多人被刘备抓获。
冬十月庚寅,司空杨赐薨,光禄大夫许相为司空。
刘宏十分伤心。
除了当皇帝以来第一任老师胡广。
这杨赐算是他第二任老师,虽然当时与刘宽、张济一起侍讲。
但杨赐愿意为他收何进这个屠户为弟子。
只因为他娶了何进的妹子。
刘宏身穿素服,三日不临朝。
并赠予杨赐东园制造的棺椁、丧服,赐钱三百万,布帛五百匹。
同时刘宏还策书:
“原司空临晋侯杨赐,身为国家栋梁,就如同华岳那样耸立,九德品行齐全。”
“他曾经三次担任三公,真是朕的辅国良臣。”
“朕即位之初,他便担任朕的师傅,为朕传道授业。”
“朕在他的教导之下,逐步完成学业。”
“杨赐的言传身教,彰显于朝廷内外。”
“他在三公任上,任劳任怨。”
“杨赐七次担任九卿,享受特进殊荣,五次身穿衮服,为国家纾困解难,为朕答疑解忧。”
“杨赐虽然享受了封爵,但朕依然觉得,不足以报答师傅。”
“圣人谢世,谁将补位!朕内心凄怆。”
“礼仪有不同品级,享有的礼服也有不同。”
“特命左中郎将郭仪持符节,追授杨赐特进位,赐予司空、骠骑将军印绶。”
不仅如此,到了杨赐将下葬之时,刘宏又派侍御史持符节前去送葬。
同时还诏令兰台令史十人,征调羽林骑兵、轻车武士随行护送,并在送葬队伍前后鼓吹。
刘宏还派遣杨赐的新骠骑将军幕府官属,使用司空车驾,将杨赐的灵柩一直护送到墓地。
并让朝中公卿以下官员,参加安葬仪式。
最终刘宏赐杨赐谥号“文烈侯”。
经纬天地曰文,道德博闻曰文,勤学好问曰文,慈惠爱民曰文,悯民惠礼曰文,赐民爵位曰文。
有功安民曰烈,秉德尊业曰烈。
这说明刘宏对杨赐“成其道,无不知,不耻下问,惠以成政,惠而有礼,与同升,以武立功”的褒扬。
在小祥忌日,朝中群臣又举行祭礼。
确认由杨赐的儿子杨彪继承爵位。
世家士大夫的承嗣之礼,不比董建之死,由董武等宗家认证即可。
样样彰显华夏文明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