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陇西盛产木材,极易筹措材料。”
“还有杜陵南山,有当年武帝烧陶瓦的数千所窑炉,这些都可以利用。”
“宫殿建筑,我觉得可以很快建成。”
“至于黔首庶民的想法,不足为虑!”
“若是迁都之时,有人敢违抗命令,阻止迁都。”
“我将用兵驱赶,那些违抗命令的人,将被流放到边郡一带。”
杨彪依然固执地劝谏:
“天下形势,要变动很容易,但要安稳下来就很难了,愿国相深思。”
董卓骤然变色,问道:
“司徒公这是想要阻挠迁都大计吗?”
太尉黄琬为杨彪说话:
“这是天下大事,司徒杨公之言,不能置之不理!”
董卓见太尉黄琬插嘴,便没有答话。
司空荀爽看得出董卓准备一意孤行。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他有些担心董卓会加害杨彪。
于是从旁缓和双方紧张的关系:
“相国怎会把迁都之事,当作儿戏呀?”
“崤山以东,兵戈骤起,这并非一天便可以镇压得了的。”
“因此相国才考虑迁都,以避其锋芒。”
“相国之策,也是秦、汉当年定都关中之策呀。”
有荀爽居中缓颊。
董卓面色才稍有好转。
但有了杨彪、黄琬和荀爽这三公发言。
场面才开始热闹。
不出意外,
屯骑校尉光禄大夫朱俊也当庭反对。
还有伍琼和周毖。
整个朝堂之上,反对的人居然还有不少。
这些都被董卓看在眼里。
尽管面对众臣劝谏。
但董卓依然不听,不改。
但袁隗以多数不同意为由,并未通过迁都议案。
退朝后,黄琬驳斥迁都之议:
“昔日周公营建洛邑,以安天下。”
“光武卜筮,定都洛阳,中兴汉室。”
“此地乃是天之所启,神之所安。”
“如今大业已然奠定,怎能随意妄言迁都,以令天下人惊惧呢?”
但大家都害怕董卓。
他们担心董卓在盛怒之下会加害黄琬。
于是纷纷劝说黄琬莫要议论。
但黄琬回答:
“昔日白公胜在楚作乱,屈庐冒刃而前,挺身而出;”
“崔杼弑杀国君,齐国相晏婴不惧死亡,拒绝俯首。”
“我虽然不德,也仰慕古人的气节。”
荀爽下朝后也私下对杨彪说:
“诸位争执不下,必然会有大祸临头。”
“我看,这事还是算了吧。说不定迁都才有可趁之机!”
结果果然如荀爽所言。
董卓让司隶校尉宣璠以灾异为由,奏请罢免黄琬、杨彪。
朝会上没有通过。
但董卓也是个不怕困难的人。
他还是继续推动迁都议程。
董卓虽然不喜欢朱俊。
但仍要考虑朱俊享有盛名。
于是上表刘协。
拜朱俊为太仆。
并作为自己的副手。
董卓想用这种方法换来朱俊对迁都的支持。
当董卓使者来到朱俊住处。
面对新的职位。
朱俊坚决推辞,不肯接受任命。
朱俊说道:
“迁都长安,会令天下人失去对朝廷的信赖。”
“而且,崤山以东相继叛乱,下臣看不出迁都有何好处。”
使者诘问朱俊:
“陛下召唤,并授予职务,但你却拒绝诏命。”
“迁都之事,已有定案,身为大臣不应过问,但你却妄加非议,究竟想要干什么?”
朱俊回答:
“让下臣担任相国副手。这绝非下臣能力所及。”
“迁都大计,也并非朝廷当下要务。”
“下臣拒绝任命,是因为下臣无法担此重任。”
“至于迁都长安,下臣提出谏言,这也是下臣的本职工作。”
使者又说:
“迁都之事,还未提上日程。”
“即使有此事,也不能外泄,你究竟从哪里听到的?”
朱俊回答:
“相国董卓已经告诉下臣,所以下臣这才知道。”
最终,使者不能迫使朱俊屈服,朱俊始终也未接受董卓任命。
二月五日,乙亥。
太尉黄琬、司徒杨彪被罢免。
杨彪被罢免,到阙门谢恩。
董卓也看在眼里。
不像黄琬都不知道要谢恩。
随后董卓又将矛头对准城门校尉伍琼和督军校尉周毖。
董卓大怒说:
“当初我刚入朝之时,你们二人劝我用有德之士,为党人平反。”
“我都听从了,但你们看看,你们所举荐的人到任后,却纷纷举兵要讨伐我。”
“你们二位出卖我,我有什么对不起你们的呢?”
说完当场让人将二人抓入狱中。
二月十日,庚辰。
董卓下令,当众斩了伍琼、周毖。
杨彪、黄琬开始感到害怕。
于是到董卓那里道歉:
“这小人留恋旧地,并不是想要阻止你的大事啊。”
“请你治我们思虑不周的罪过吧。”
董卓杀了伍琼、周毖之后,也感觉后悔。
感到害怕的还有许靖。
他的从兄是陈相许玚。
这许玚与豫州刺史孔伷一起起兵。
这许靖害怕被董卓诛杀。
于是放弃御史中丞职位。
连夜逃跑,投奔孔伷。
城门校尉伍琼被斩。
新任城门校尉人选。
董卓也有一点方向。
既然打算西迁长安。
那么长安的军事也要控制在自己手上。
京兆尹盖勋已经迁为议郎。
如此一来。
这右将军皇甫嵩也该入朝了。
也可趁机夺其兵权。
董卓抓紧布局。
但有录尚书事的太傅袁隗在。
他可不是一个容易敷衍的角色。
何况董卓刚撤了人家侄子的九卿之位。
这样更难让人家支持你,站你这边。
再加上朝堂之上,多数人也不赞成迁都。
小主,
这袁隗刚好有借口,不给予批准。
但董卓毕竟是董卓。
他决定以袁绍起兵为由。
处理袁隗这个老狐狸。
让司隶校尉宣璠将袁氏宗族在京师五十余人全部抓起来。
然后下令暴力迁都。
用实力用拳头说话。
这让袁隗很不高兴。
但又没办法。
因为宣璠已经行动了。
同样紧张的还有杨彪。
他也是袁氏的姻亲。
但董卓并没有为难他。
反而封他和黄琬为光禄大夫。
这一拉一推,立刻令两人支持迁都。
再加新任命的太尉赵谦和司徒王允。
迁都之事再无悬念。
二月十七日,丁亥。
董卓下令迁都长安。
他要驱徙京师百姓悉数西入关中。
而如何让黔首百姓愿意西迁呢?
李儒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烧毁他们的房屋,令他们无处居住。
很明显,董卓同意李儒的建议。
他也打算这么做。
只不过这才刚开始。
慢慢来。
迁都之事就这样定了下来。
接下来董卓想要将雒阳当成战场。
他召集公卿商议,要大举发兵。
朝廷中没有人敢违抗他的旨意。
这时有一人站了出来。
他就是郑泰,郑公业。
他怕董卓兵马多了会更加骄横。
到时凶恶酷烈难以遏制。
于是他向董卓建言:
“为政之首在于德,而不在于人多!”
董卓听了不高兴:
“像你这么说,兵马是无用的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