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手斩杀公沙卢的兄弟数人。
这令公沙氏族人为之震动。
但却没有人敢轻举妄动。
接着王修安抚其他人。
言明只诛首恶。
自此胶东逐渐安定。
王修就是这样的人。
孔融每次遇到危难。
王修即使正在休沐。
也会立刻赶到解围。
孔融倚仗王修,这才免除多次祸患。
程奂得知韩馥欲让冀州的消息。
于是率近万强弩赶回邺县。
当时袁绍已经到达漳水畔。
程奂从南赶来。
仗着军士声势,招摇而行。
袁绍十分厌恶他。
程奂进入邺县。
对韩馥说:
“袁本初军中欠缺粮食,军心不稳。虽有曹孟德等人。但不足为敌。”
“我们麾下有近万强弩,足可抵御。”
“时间一长,袁本初必然因缺粮崩溃。”
“请韩冀州安心休息,无需忧虑,也不必害怕。”
但韩馥不采纳程奂意见。
他坚持交出冀州牧印绶。
并很自觉地从牧府州寺中搬了出来。
带族人迁居原中常侍赵忠的旧居。
同时让儿子将印绶送给袁绍。
袁绍进入邺县。
韩馥手下见此情形。
纷纷离开。
程奂也是如此。
他和长史耿武率众北上灵丘。
与闵纯、李历、赵浮会合。
袁绍就此兼任冀州牧。
他以盟主的名义任命韩馥为奋威将军。
但却不让他掌兵,同时也不能任命府属。
同时袁绍还重用冀州人审配、朱灵等人。
审配,表字正南,魏郡人。
年少时就是忠烈慷慨,不折节逢迎曲之人。
袁绍领冀州,便委派他为治中别驾,并管理州府事务。
他为袁绍献上自己的谋划:
“袁盟主年方弱冠,便已入仕为官。守孝六年名望便及十三州部。”
“逆贼董卓乱政,无过废立,其心可诛。”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正是盟主刚直,主持正义。这才阻止朝廷进一步恶化。”
“如今盟主统率冀州,虽有癣芥之患,但终归邪不能胜正。”
“只要你以盟主之名,先安抚董并州,联合刘幽州,诛灭公孙校尉不臣之心。”
“以威德并戎狄,号乌桓,令南匈奴。便可集合十万铁骑。”
“再过河南下,号令兖、豫,东兼焦青州,南召刘荆州。”
“到时定能势如破竹,奉迎天子和文武百官重归旧都,重建宗庙。”
“然后再以朝廷之名,挟天子之威,号令天下,征讨不肯归队的叛将乱臣。”
“如此天下谁还能与盟主为敌?”
“用不了几年,盟主便能完成盖世功业了!”
袁绍听了审配的话,十分高兴。
对大家说:
“审正南说出了我心中抱负和志向呀!”
袁绍还任命韩馥原来的手下朱汉为都官从事。
朱汉原先曾被韩馥辱骂轻慢过。
见袁绍新任冀州牧,有心迎合袁绍。
便擅自发兵包围韩馥住处。
还登屋制造恐慌。
韩馥受惊逃走躲避。
但大儿子被朱汉捉住。
朱汉趁机报复。
他打断韩馥大儿子的双脚。
袁绍十分生气。
当韩馥的面,将朱汉处死。
这让韩馥更加恐惧。
他请求袁绍放自己回故乡。
袁绍同意了。
于是韩馥投奔陈留郡守张邈。
后来,袁绍派使者与张邈商议机密。
使者与张邈耳语。
当时韩馥在座。
想起王匡之事。
以为袁绍图谋自己。
心中忧惧。
于是起身走进溷轩,用刮削简牍的书刀自己了断了。
朝廷得知韩馥出让冀州牧。
李儒为董卓谋划。
朝廷官职岂能私相授受。
于是任命壶寿为新任冀州牧。
去接掌冀州。
但壶寿只到河内。
便只能停下脚步。
因为冀州魏郡郡守栗攀、赵国国相雍劝、甘陵相姚贡等人已服从袁绍管理。
河内张杨属于董先派系。
他也知道自己地处河内。
实际作用是维持不破不斗的局面。
因此张杨默默地收留壶寿。
鲍信得知袁绍接掌冀州。
并苛待韩馥。
于是写信给曹操:
“袁本初身为盟主,却屡次利用职权,为已谋利。”
“先贪设谋杀王河内,反被董并州所谋。”
“然后如今又谋冀州,迫害韩冀州。”
“长此以往,将联盟将会由内生乱,袁本初也会成为第二个董卓。”
“可事到如今,想要抑制他,为时已晚。”
“眼下我们并没有足够的力量来做这件事。到时只会四面树敌。”
“不如暂且到河南经营,联络各方相同志向之士,巩固发展自己的势力,等待形势变化,再做决定。”
曹操同意鲍信的提议。
他向袁绍禀明,协助刘岱、王肱,驻守东郡。
防止袁术北上。
不得不说,这个理由正中袁绍下怀。
他同意了。
而荀彧率领愿意迁徙的族人终于到了冀州。
但韩馥已让冀州。
虽然袁绍用贵宾之礼招待荀彧。
但荀彧看到袁绍内部派系林立。
而袁绍自恃家世,任人唯亲。
面对跟自己起家的王匡,落井下石。
面对让冀州的韩馥,苛待逼迫。
每当荀彧提起匡扶汉室之事。
袁绍总以公孙瓒据渤海,屡次进犯冀州为由。
顾左右而言它。
荀彧觉得袁绍如此行事,最终无法成就大事。
于是离开袁绍。
当时曹操正在东郡。
得知荀彧南下。
于是亲往迎接。
曹操以董卓权势威慑天下,询问荀彧。
荀彧回答:
“逆贼董卓,肆意暴虐,必将以身败名裂告终。”
荀彧这么说自然有他的切肤之痛。
董卓攻入颍川,荀氏族人可没少受难。
荀彧提起此事,还咬牙切齿,愤愤不已。
随后荀彧又提道:
“如今逆贼董卓已退守长安,恐怕不会再有所作为。”
在荀彧看来。
董卓已失锋芒。
所以只能选择退守。
但天下十三州部。
凉州叛军未平,羌乱时有发生。
司隶又被董先割据河东、河内二郡。
董卓实力受损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