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新任工部尚书徐光启打断道,"敌军骑兵机动性强,我们贸然决战,很可能中了他们的圈套。"
朱允林点点头:"徐爱卿说得对。我们要用智慧取胜,而不是蛮力。"他转向徐光启,"新式火器的生产进度如何?"
徐光启立即回答:"回陛下,已经生产了5000支新式火枪,可以装备一个整编师。另外,我们还研制出了新型火炮,射程是传统火炮的两倍。"
"很好。"朱允林站起身,走到巨大的沙盘前,"传朕旨意,立即组建'神机营',由徐光启亲自指挥。同时,调集各地工匠,加快火器生产。"
就在这时,一名锦衣卫匆匆进来,在朱允林耳边低语了几句。朱允林眼中闪过一丝精光:"果然如此。"
他转向众臣:"刚刚得到情报,敌军之所以能轻易突破防线,是因为我们内部出了叛徒。边关守将李成梁,已经投靠了敌军。"
小主,
朝堂上一片哗然。李成梁是名将之后,在军中威望颇高,他的叛变无疑是个沉重打击。
"陛下,"王琼急切地说,"我们必须立即清除内奸,否则..."
"不必。"朱允林摆摆手,"朕早有准备。纪纲,你来说说情况。"
锦衣卫指挥使纪纲上前一步:"回陛下,我们早就怀疑李成梁有异心。这次他叛变,正好给了我们一个机会。我们已经在他的亲信中安插了眼线,可以随时掌握敌军动向。"
朱允林满意地点点头:"很好。现在,我们来制定一个诱敌深入的计策。"
三天后,李成梁率领的叛军果然中计。他们以为大明军队不堪一击,长驱直入,结果在居庸关外陷入了精心设计的包围圈。
"开火!"随着徐光启一声令下,新式火枪和火炮同时开火。密集的弹雨和炮火,将敌军骑兵打得人仰马翻。
战斗持续了整整一天。当夜幕降临时,敌军已经溃不成军。李成梁被生擒,游牧民族的主力部队损失惨重,不得不撤退。
战后,朱允林亲自来到前线。他站在城墙上,望着满目疮痍的战场,心中百感交集。
"陛下,"徐光启走上前,"这次胜利,全靠新式火器。如果我们能大规模装备部队,大明的军事实力将无人能敌。"
朱允林点点头:"朕明白。但是,我们也要吸取教训。战争,不能只靠武器。"
他转身对随行官员说:"传朕旨意,立即启动'军民融合'计划。将部分军事技术转化为民用,既能为军工研发提供资金,又能促进经济发展。"
"另外,"他继续说道,"我们要加强边防建设。不仅要修长城,还要建立现代化的边防体系。徐爱卿,这个任务就交给你了。"
徐光启领命而去。朱允林又召见了纪纲:"李成梁的案子,要彻查到底。但是,要注意方式方法。军中将士都是为国效力,不能因为一个人的叛变,就寒了大家的心。"
"臣明白。"纪纲恭敬地说,"我们已经在军中开展了忠诚教育,同时加强了情报工作。"
处理完军务,朱允林又马不停蹄地赶往工部。在那里,一场关于科技创新的会议正在等着他。
"各位,"朱允林站在讲台上,"这次战争让我们看到了科技的力量。但是,我们不能止步于此。朕决定,成立'皇家科学院',专门负责科技创新。徐光启任首任院长。"
台下响起热烈的掌声。徐光启激动地说:"陛下英明。臣一定不负重托,为大明的科技发展鞠躬尽瘁。"
会议结束后,朱允林又召见了几位年轻官员。这些都是他精心挑选的人才,准备派往海外学习先进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