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即将远行,"朱允林语重心长地说,"不仅要学习技术,更要学习他们的创新精神。记住,你们肩负着大明的未来。"
年轻官员们郑重地点头。他们知道,这次远行不仅是一次学习之旅,更是一次改变命运的机遇。
夜深人静时,朱允林独自坐在御书房。他翻开一本奏折,上面详细记录了这次战争的得失。年轻的皇帝知道,这只是开始。大明的复兴之路,还很长很长。
---
春日的阳光洒在紫禁城的琉璃瓦上,折射出璀璨的光芒。朱允林站在太和殿前,望着广场上整齐列队的年轻学子们。这是皇家科学院的首批学员,他们即将踏上求知的征程。
"诸位学子,"朱允林的声音通过扩音系统传遍整个广场,"你们是大明的未来。今天,朕要告诉你们一个真理:知识就是力量,创新就是生命。"
全息投影在空中展开,展示着大明最新的科技成果:新型火枪、蒸汽机、天文望远镜...每一项发明都引起学子们的惊叹。
"但是,"朱允林话锋一转,"我们不能满足于此。朕决定,启动'求知计划',派遣你们前往世界各地,学习最先进的知识和技术。"
台下响起热烈的掌声。学子们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他们知道,这将是一次改变命运的机遇。
就在这时,礼部尚书匆匆走来,在朱允林耳边低语了几句。朱允林眉头微皱,随即恢复平静:"各位,朕刚刚收到一个好消息。我们的海外使团,已经成功与多个国家达成合作协议。这意味着,你们将有机会进入世界顶尖学府学习。"
这个消息引起了更大的轰动。学子们交头接耳,讨论着各自的目标。
仪式结束后,朱允林召见了徐光启和几位心腹大臣。
"陛下,"徐光启兴奋地说,"'求知计划'的实施,将为大明的科技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但是,我们也要注意防范技术泄露。"
朱允林点点头:"爱卿说得对。朕已经让锦衣卫制定了详细的保密措施。同时,我们也要注意吸收和消化外来技术,不能一味模仿。"
他转向教育大臣:"关于教育改革,进展如何?"
教育大臣立即汇报:"回陛下,我们已经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了新式学堂。除了传统的四书五经,还增设了数学、物理、化学等课程。另外,我们还在筹建'大明理工学院',专门培养科技人才。"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很好。"朱允林满意地说,"但是,我们也要注意平衡。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根,不能丢。传朕旨意,在理工学院增设'国学研究院',专门研究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结合。"
就在这时,一名侍卫匆匆进来:"陛下,紧急军情!"
朱允林接过密报,脸色骤变。原来,海上倭寇突然猖獗,已经袭击了多个沿海城镇。
"传朕旨意,"朱允林立即下令,"立即召开军事会议。同时,通知工部,加快海军装备的研发。"
军事会议上,将领们争论不休。有人主张立即出兵剿灭倭寇,有人建议先稳固防线。朱允林静静听着,突然问道:"我们的蒸汽船研发进展如何?"
工部尚书微微躬身,恭声答道:“启奏陛下,经过微臣等一众工匠不懈努力,第一艘蒸汽战船已然顺利完成了各项严格的试验。此船采用全新技术打造而成,其性能之卓越实乃远超传统战船数倍不止啊!然而,目前面临的难题在于这新型战船的产量尚显不足,远远无法满足为我朝整个海军尽数装备的需求。”
闻听此言,朱允林剑眉微蹙,但很快便恢复了镇定自若的神态,果断下令道:“既如此,那便暂且优先将这批蒸汽战船配备给我军的精锐部队吧。与此同时,即刻启动‘海龙计划’,务必全力以赴加快建造速度,提高产量。朕定要借此良机,打造出一支实力超群、装备精良且高度现代化的强大海军来。”
待众臣散去之后,偌大的太和殿内只剩下朱允林独自一人。他缓缓踱步至墙边,仰头凝视着高悬其上的太祖画像。只见那画中的太祖皇帝身着龙袍,威严赫赫,目光如炬仿佛能洞察世间万物。
朱允林轻轻叹了口气,对着太祖画像轻声低语道:“太祖皇帝在上,请您安心。孙儿定会谨遵祖训,殚精竭虑治理国家。如今虽有诸多艰难险阻在前,但朕坚信只要坚持不懈、勇于革新进取,终能使我大明王朝再度焕发出昔日的辉煌光彩,重振雄风于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