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命记第11章问题下

圣经千问 旧爱书写 2342 字 3天前

三、土地神学中的生态伦理

“你们要过去得为业的那地,乃是有山有谷、雨水滋润之地”(申11:11),这句话蕴含着深刻的受造界观:

土地作为盟约的中保:迦南地的丰饶与埃及尼罗河谷的灌溉农业(申11:10)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有力地否定了人类技术霸权的观念。迦南地的繁荣并非依赖于人类的技术和努力,而是上帝的恩赐与眷顾。上帝承诺将这片土地赐予以色列人,只要他们顺服上帝的旨意,就能在这片土地上享受富足与安宁。先知耶利米严厉责斥“这称为我名下的殿在你们眼中岂可看为贼窝吗?”(耶7:11),他将生态破坏与道德堕落紧密相连。当人们违背上帝的命令,肆意破坏自然环境时,实际上是在道德层面上陷入了堕落,背离了上帝的教导。

安息周期的生态智慧:七年休耕(利25:4)这一理念与当代的轮作制、生态修复理念不谋而合。通过定期让土地休养生息,能够恢复土地的肥力,保护生态平衡。德国的“教会耕地运动”将教产土地用于有机种植,积极实践“土地管家”的神圣职分。他们以实际行动诠释了对土地的尊重与爱护,遵循上帝的旨意,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为生态保护做出了积极贡献。

实践路径:教会可以建立“生态奉献”制度,例如将收入的1%专门用于环保事业,通过资金的支持来推动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同时,积极推动“绿色圣经研读”,深入挖掘经文中蕴含的生态启示,让信徒们从圣经中汲取智慧,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生态保护的重要性,从而在日常生活中践行生态伦理。

四、群体性的顺服与审判

《申命记》着重强调“你们”(复数)的责任,有力地突破了个体主义的信仰观:

圣约共同体的连锁反应:亚干犯罪导致以色列战败(书7:11 - 12),这一事件深刻揭示了“一人悖逆,全体受损”的原则。在圣约共同体中,每个成员的行为都不仅仅关乎个人,还会对整个群体产生深远的影响。亚干因贪图财物,违背了上帝的命令,从而导致以色列军队在战斗中遭遇失败,许多人因此丧生。这一惨痛的教训提醒人们,在信仰群体中,每个人都应当严格遵守上帝的诫命,保持对上帝的敬畏之心,否则将会给整个群体带来灾难。新约中“你们就是基督的身子,并且各自作肢体”(林前12:27)延续了这种群体观,强调了信徒之间相互关联、相互依存的关系。

结构性罪恶的破除:摩西警告“恐怕有拜偶像的根苦菜生出来”(申29:18),这一话语预表了制度性腐败的严重危害。当社会中出现结构性罪恶,如腐败、不公等现象时,就如同隐藏在暗处的毒瘤,会逐渐侵蚀整个社会的健康。南非真相与和解委员会以“认罪 - 赦免 - 赔偿”模式处理种族隔离创伤,充分体现了群体悔改的强大力量。通过这种方式,让人们正视历史上的罪恶,真诚地认罪悔改,从而实现了社会的和解与重建。

当代挑战: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劳工剥削、环境破坏等问题日益严重,这些都需要教会以集体的力量发声,维护正义。教会应当积极关注社会问题,发挥自身的影响力,推动社会的变革与进步。在疫情期间,韩国教会通过集体禁食祷告来承担社会责任,他们以这种方式表达对社会的关怀与担当,祈求上帝的怜悯与帮助,同时也激发了信徒们的社会责任感。

五、基督论视角下的终极成全

耶稣在旷野受试探时三次引用《申命记》(太4章),深刻揭示了旧约原则的基督中心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