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如在阿拉伯半岛地区,郑和船队可能对当地的港口城市和贸易集市进行了更细致的考察。
在忽鲁谟斯(今伊朗米纳卜),除了常规的贸易活动,还可能深入了解当地的手工业制作,如波斯地毯的编织工艺、金属器皿的打造技术等,这些产品也是船队可能感兴趣的贸易品。
文化交流活动的深化
- 在非洲地区,特别是在木骨都束(今索马里摩加迪沙)和卜剌哇(今索马里巴拉韦)等地,与当地部落和王国的文化交流更加深入。
以往可能侧重于贸易和展示明朝国威,这次或许有更多的船员参与到当地的民俗活动中,了解非洲的音乐、舞蹈、宗教仪式等文化细节。
并且,在传播中国文化方面,可能会有更系统的做法,比如通过设立简易的学堂或者文化展示场所,向非洲人民介绍中国的文字、礼仪等知识。
航线微调与安全保障
- 考虑到海上航行的安全性和季节性因素,航线可能会有一些微调。
比如,在印度洋海域,根据季风和洋流的情况,选择更合适的航线以缩短航行时间、减少风险。
在经过一些海盗活动频繁的海域时,会加强戒备,调整航行路线避开危险区域或者采取更有效的护航措施。
这些微调虽然不会改变大的路线方向,但对于航海安全和效率有着重要的意义。
注:
郑和下西洋时期(1405 - 1433年)并不是大规模黑奴贸易时期。
真正大规模的黑奴贸易主要是在15世纪中叶 - 19世纪中叶。
在郑和下西洋的时候,非洲和世界其他地区的联系还没有被欧洲人以黑奴贸易这种残酷的方式主导。
当时非洲内部有自己的奴隶制度,但和后来跨大西洋的黑奴贸易在性质、规模和范围上都完全不同。
不过,欧洲人在15世纪初就已经开始在非洲沿海小规模地掠夺人口,但是在郑和下西洋阶段这种活动尚未成为全球性的、大规模的商业奴隶贩卖体系。
随着欧洲航海事业的发展,尤其是葡萄牙和西班牙人在非洲沿海探险的推进。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再就是当时明朝不属于奴隶制,出去也只是宣扬国威,就算有少部分掠夺人口进行买卖,郑和也不会进行大规模购买。
...
郑和在永乐年间共进行六次下西洋(第七次是在宣德年间),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导致没有继续开展更多次远航:
一.财政压力
财库吃紧的原因
- 航海成本巨大:郑和下西洋的船队规模庞大,建造和维护船只、招募和供养船员、储备物资等都需要巨额费用。
例如,建造一艘宝船需要耗费大量的木材、铁钉等材料,而且宝船体积巨大,建造工艺复杂,成本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