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化帝时期流民数量,荆襄地区:
- 正统至天顺年间:据史料记载,有150万流民汇聚于荆襄地区。
到天顺和成化初年,盘踞在荆襄山区一带的流民达到一二百万人。
- 成化六年:这一年,官府报告称汇集到荆襄的流民有九十八万,但实际数量不止。
- 招抚统计:成化十二年,都御史原杰前往湖北荆襄清查流民人数,总共招抚人口四十三万余人。
由此可见,仅荆襄地区的流民数量就十分庞大,若加上全国各地的流民,数量更为惊人。
有流民研究专家池子华估计,明代全国六千万在籍人口中,至少有六百万人成为流民。
——
成化帝时期流民问题产生原因:
土地兼并严重
- 明朝中期,贵族、官僚、地主等特权阶层利用各种手段大量兼并土地。如皇庄不断扩大,藩王也广占土地,此外,缙绅地主也通过投献、强买等方式掠夺农民土地,致使大量农民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无奈离开家乡,成为流民。
赋税徭役繁重
- 明朝的赋税制度在中期逐渐出现弊端,除了正常的田赋外,还有各种名目的杂税,而且随着时间推移不断增加。同时,徭役也十分繁重,农民需要承担修河、筑城、运输等各种劳役,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为了逃避沉重的赋税和徭役,许多农民选择逃离原籍。
自然灾害频发
- 成化年间,自然灾害较为频繁。据史料记载,当时水旱灾害、蝗灾、地震等时有发生。如成化元年,荆襄地区就发生了大水灾,大量农田被淹没,房屋倒塌,农民颗粒无收,难以在当地生存,只能背井离乡,寻找新的生存之地,从而形成大规模的流民潮。
战乱影响
- 明朝中期,边境地区时有战乱,如北方的蒙古瓦剌、鞑靼等部落时常侵扰,明朝政府为了抵御外敌,在边境地区大量征兵征粮,使得边境地区的百姓生活受到极大影响,许多人被迫离开家园,成为流民。此外,内地也有一些小规模的农民起义和武装冲突,如广西大藤峡瑶民起义等,也导致了当地社会动荡,百姓为躲避战乱而四处逃亡。
人口增长与耕地不足矛盾
- 随着明朝社会的相对稳定,人口逐渐增长,但可开垦的耕地有限。原有的土地资源无法满足新增人口的需求,人均耕地面积不断减少,农民的生活压力增大,为了寻找更多的土地和生存空间,一部分农民选择离开家乡,到其他地区寻找新的土地进行开垦和耕种。
政策因素
- 明初曾实行过一些鼓励移民垦荒的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引导了人口的流动。虽然这些政策在初期对恢复经济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到了成化时期,一些农民受到早期移民成功案例的影响,或者误解了政策,盲目地离开家乡去寻找所谓的“乐土”,也加剧了流民问题的严重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