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尺度不同模式湍流的非线性相互作用对等离子体整体输运可能产生新的影响。”
“随着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通过大型数值模拟来研究这些新颖的构想已成为新的热点。”
“……”
台上的贾明磊念经一样一页一页的讲述着论文中的内容,
整个教室以及直播间内的数百万观众,也都是死一般的寂静。
除了几个高校同专业的学生,大多人是插不上嘴的。
论文内容简单来说,就是自己构建出一套聚变等离子湍流预测算法,尝试通过机器学习捕捉等离子体湍流的混沌特征,
从而尝试寻找减少能量损失的办法。
想法是不错的,而且思路也很清晰,在应对院士们的提问时也对答如流。
进行到尾声,答辩基本结束,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虽然说整场答辩没有什么亮点,但中规中矩也不失清北学子的风范。
只是再做结的时候,他遗憾道:“我其实后来找计算机系的同学一起合作把这个预测模型做了出来,但奇怪的是预测模型得出来的结果是湍流导致的能量损失占比28%,但实验数据却达到了35%。”
“但反过头来排查了很多次,始终不知道误差是出在哪里。”
这是一个小技巧。
答辩结束之后,给答辩委员会的老师们抛出去一个问题,
其实也不期待对方给出回答,但能让对方产生一种“这小子的确是好好思考认真科研”了的感觉。
也果不其然。
在论文逻辑没有问题,所有推论没有失误的情况下,
老师们既没有回答问题,也没有为难他,而是埋头开始打分了起来。
“抱歉,打扰一下。”
突然,一道声音打破了教室的宁静。
紧接着,满堂学生以及答辩老师以及所有直播的手机,纷纷寻找起了声音的来源。
“我建议这个课题可以让能源研究所和中核一起参与进来,这个很有意义,”
“如果湍流预测大模型可行,可控核聚变商业化起码提前二十年。”
“而且这个论文其实已经打了一个很好的基础,省了我们很多功夫。”
顾然从位置上站了起来,然后若有所思指着屏幕:“贾同学,麻烦你把PPT翻到第1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