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章 处方之辨

药香伴仁心 毛豆369 2675 字 5天前

晨光透过窗棂洒在药材的桌面上,清晨的空气清新而宁静。今天是杏林杯的决赛,赛场的气氛紧张且凝重,所有参赛者都已准备就绪。比赛的形式是盲审病例分析,选手们将随机抽取密封档案袋,面对一个个真实且复杂的病例。辰时已过,比赛正式开始。时间从7:00至15:00,时间限制让每一位参赛者都必须在短短45分钟内完成辨证、立法和处方的设计,每一个细节都决定着成败。

规则设定

每病例限时45分钟完成辨证、立法、处方。

药材须选自《中国药典》收录品种。

需注明特殊炮制方法及煎服禁忌。

禁用中成药及西医术语。

林婉儿目光如炬,快速抽取病例一,并且迅速展开阅读。病例编号“壬寅-霜降-007”清晰地标明在纸上,标志着她面前将是一次严峻的挑战。

病例分析

主诉:

患者反复低热(37.5-38.2℃)三年余,午后热情更甚,胃脘灼痛,且喜热饮,便溏日行3-4次,粪质粘臭。

查体:

舌红苔黄腻,舌根剥脱如地图;左关弦细,右尺沉弱;掌色上红下青,甲床月牙消失。

林婉儿迅速分析。患者表现出明显的湿热症状,舌苔黄腻,舌根的剥脱仿佛是地图状,可能提示脾胃的湿热较为严重。然而,注意到患者的长期低热,且常喜热饮,胃脘灼痛,这又让她怀疑是否存在某种特殊的寒热胶着证。便溏且带有臭味,更加佐证了湿热内盛,结合甲床月牙消失的症状,显示出肾精亏虚。

她仔细推演,虽然脉症表现为湿热,但患者长期服用抗生素导致肠道菌群紊乱,这一因素不能忽视。舌根的剥脱并非阴虚,而是过度使用苦寒药物所致的阳气受损。她的辨证思路逐渐清晰:太阴脾虚为本,阳明湿热为标。

治疗思路:

温中通阳,清化湿热。

林婉儿从药材的角度展开分析,开始设计处方。她心中已经有了大致的药方框架,接下来的任务是确保每种药材的搭配合理且符合治疗原则。

方药设计:

君药: 炒白术 15g(土炒,存性)。白术为太阴脾虚的主药,炒制可以增强其健脾祛湿、温中补气的效果。

臣药: 黄连 6g(姜汁炙),炮姜 9g。黄连是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的要药,炮姜则可以温阳散寒,调和脾胃。两者配合,既可清化湿热,又能调和脾胃之气。

佐药: 煨葛根 12g、麸炒枳壳 9g。葛根能够升清解表,调和脾胃,枳壳则帮助疏肝理气,化湿消积,佐以煨制与麸炒手法,以增强其健脾效果。

使药: 生甘草 3g(蜜炙后下)。甘草调和诸药,既能和中益气,又能润燥解毒,蜜炙后的甘草更能增强其调和作用,缓解药物的苦寒之性。

药引: 伏龙肝 30g。伏龙肝先煎取沉降之性,帮助药效沉降,调和药性,反佐葛根升清,形成温中清化湿热、调和脾胃、化解肠胃湿热的整体效应。

点睛之笔:

林婉儿迅速将药材搭配的每个细节都填充到处方中,最终她注意到黄连与炮姜的比例。她有意识地将它们配比为6:9,暗合“火生土”之数。她心中一动,想到了伏龙肝的使用。伏龙肝煎汤代水,能够引导药效的沉降,同时反佐葛根升清。她将这一点写在处方的末尾,作为这次处方的点睛之笔。

她深知,药方的精妙不仅在于药物的选择,还在于药材配伍的巧妙平衡。每一味药材的使用都紧扣症状,每一对药材的配合都根据“治法”和“病理”设定,在她的笔下,这一方药似乎逐渐成型,药性四溢,治法明确。

林婉儿收笔,确认一遍药方,心中充满了自信。她知道,在这场药理争锋中,这个处方不仅是她技术的体现,更是对病情深刻洞察与严谨分析的结果。

档案编号:辛丑-大寒-013

主诉:

患者面部潮红如妆,尤其是双颊和额头,皮肤泛红,发热感明显。然而,双脚和膝盖却感觉冷得像是冰冷的物体,尤其是脚心,寒气传至四肢,令人不适。患者表示口渴,但又不想喝水,每次仅能喝下一两口。小便清长,夜间尿频,每晚约需起夜5-6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