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7章 一注财源

毁江南,也就是自毁长城。

“有一注财源,外人不注意,我已经派人盯着很久了。”

眼见众人有些失望,卫棠诡秘一笑,说道:“你们猜猜看,几个月时间能赚几十万两,月入超过十万或接近十万两,这是哪一家的买卖?”

“不可能吧?”

“十万两一个月?咱们有几千人在辽东挖金矿,偷挖人参,还有船队在南边走私贸易,一年收入也就几十万到百万两,整个京城,还有哪家的买卖能超过咱们?”

“难道是赵国公家?”

“不太可能,田铎这老狐狸,万事不沾身,只拿国公俸禄和几代先皇赐下的庄园收益,别的一文不取。军中惯例的一些吃空额的事,这老狐狸也从来不沾,更不要说倒卖军械,和套寇,北虏走私等事,别的景和勋贵敢做,田铎却是绝不可能。”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除了田铎这老狐狸,还有首辅老赵?”

“还是陶炳吉?”

“除了这些人,我竟想不出来有哪家敢把生意做这么大?”

“各家钱庄,银号,票号,还有丝店,布店,瓷器,这些我们都是盯着做,咱们自己也在做,这些买卖,我们是做不过南边那些大家族,北边的买卖,也就是和口外套寇做粮食走私还有些赚头,但各家一分,一年能赚十来万两就算是买卖做的极大了。”

整个北方,论经济活力当然远不及南方。

一是经济中心南移是从宋朝就开始并不可逆转了。

人口,文教,工商贸易,中心都在南方。

二来是北方战乱不止,天灾不停。

从明中后期到伪清和大周前几十年,小冰期持续近百年。

百年时间,北方一直是天灾不断,后来又战乱不休。

到现在为止,沿着边境线还是没有恢复太平岁月的光景。

这怎么发展?

明末时,最成功的北方商人团体就是晋商。

这帮家伙在天启年间开始与东虏接触并合作,出卖大明的情报获得东虏的赏赐,走私粮食给蒙古和女真人,获得重利。

伪清入关后,将这些晋商列为皇商,此后二百多年,这帮晋商可以说是春风得意,好多家都积累了大量财富,成为有几百万两白银身家的巨富。

红楼世界,出现了大周这个新的汉人王朝,这些晋商自是没有好下场,有的抄家灭族,有的和东虏一起逃到辽东。

剩下的介入不深的少数晋商,也只能苟延残喘,不复当年风光。

整个北方,最有活力最强者晋商遭遇打击,商业活力当然更是远不及当年。

这也是这些亲王,郡王,尊贵之至,手握重权,却只能去挖金矿,挖人参来赚钱的原因所在。

也就是他们能做这种最为犯忌的买卖,毕竟身为皇子时开府建衙,手握重权,有不少使出来的心腹。

虽说他们现在不掌实权,但他们的势力中仍有掌权亲王存在。

并且这些心腹跟随日久,托以重任,自是有不少把柄被握在王爷们手中。

只要抛出来,抄家灭族是逃不掉的。

宗王为核心,文官武将为爪牙,外围还有效力的商人士绅之流。

再下一层才是普通的吏员,兵丁,壮士之流。

这些人驭使着采参客,矿工之流,在辽东偷偷采参挖矿。

另外便是,与东虏暗通款曲,购入东虏的东珠,皮毛,用粮食,生铁与其交易。

换来的这些好东西,再偷偷在大周售出。

这么多亲王,郡王,掌握的力量超出常人想象。

最为牵扯他们精力和时间的,就是要获取大量钱财的过程。

他们养大量心腹,买通将校,打赏部下,都是需要大量金银。

同时,求田问舍,一直求财,也是表面上的一层掩饰。

夺嫡失败,只想为子孙多积攒一些钱财,也是之前大周皇子们的惯例。

只要不太过分,太祖之后,太宗,景和帝,都是睁眼闭眼,任由兄弟子侄们多捞一些钱。

隆正帝按理来说也该如此。

这两年来,也确实并没有严查这些兄弟子侄的行为。

当然,隆正帝内心如何想的,并无人知道。

其背后还有景和帝这个太上皇在,若苛待兄弟子侄,老爷子怕是看不过去。

种种原因之下,这些宗王日子过的滋润无比。

表面上当然也就是求财,别事不问。

但其实经营势力,用银子开道,扩大实力,这些事也是一直没停过。

这也是因为,景和帝生下诸多皇子,其中出色的委实不少。

便是被景和帝放弃的义忠亲王,其实也足堪为守成之主。

大周因为国势和外敌原因,对皇子教养格外上心,加上有皇子办差的养蛊之策,最终便是形成了如今尾大不掉的局面。

隆正帝是景和帝挑出来的认为最为合适的人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