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8章 迎敌

功是大,要有命拿才是真的。

护送失败,丢官罢职都是小事。

搞不好要下诏狱了。

搞的更不好要被斩首谢罪了。

真的到下诏狱的地步,不如自己抹脖子,省得受罪受辱,有辱冯家门风。

到此时,冯唐也没有办法想太多。

抽剑在手,脸也变得极为狞恶:“怎么办?这个时候了还能怎么办?集兵,结阵,成锐阵,与敌骑打对冲!”

骑兵对战,最凶险最直接的战术就是锐阵对冲。

不搞什么防御,也不搞步骑协同。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一锤子买卖。

哪怕是大将,在这样的骑兵对冲战中也有可能殒命战死。

只要有可能,一般来说很少有大规模的万骑以上的对冲战。

大周更习惯依托城池,步兵和虏骑打消耗。

虏骑则是更习惯左右翼来回策骑飞奔,消耗周军火器和弓箭,同时用自己的骑弓杀伤周军有生力量。

可能整天打下来,双方都很难锐阵交战。

都有顾虑。

但此次不同,周军必须护住粮队。

虏骑必然要冲击车队,破坏送粮。

只能锐阵对冲,一战定生死!

“车队那边只有三千多步兵……”

冯唐看了一眼,车队蜿蜒如龙,但也停了下来。

似乎是要有所动作。

冯唐漠然道:“我等拼尽全力,誓死不退,唯战而已!车队若破,也与我等无关了,那是镇兵和内府,还有贾芸的事了。”

诸将心中也是明白,开始遵令集结麾下骑兵。

确实如此。

众人已经将生死抛诸度外。

他们在,对冲后还能咬住虏骑不放,敌骑想破坏车队也要防着周军冲过之后再兜回来。

骑兵对冲相当凶险,容不得他们做别的事。

这也是最好的解决办法了。

可能会有小股游骑冲到车队那边。

如果这样也挡不住……

那也无计可施。

冯唐等人连命都未必保的住,这时候想的越多就是错的越多了。

……

“敌骑快到了!”

“结方圆阵!”

“快点,迟疑者斩,后退者斩!”

负责贴身保护车队的是一位蓟州镇的副将,麾下三千步兵。

这些都是附近迁安,玉田等州县的驻防步兵。

在蓟镇算三线部队。

一线当然是各将直属的各营精锐,包括骑兵在内,大半精锐都有披甲,且最少有三四成的铁甲披戴。

兵器也是精心打造的精铁强兵。

此外火器,强弩,也都装备这些一线精锐。

蓟镇十一万兵马,这样的精锐在四万人左右。

此外就有三万多人的边军驻守在外围关隘,分布在长城一线,墩,台,堡,城之中。

喜峰口,三屯营等地就是这样的二线驻军。

他们也有一定的披甲,也有火器等重型武器装备。

二线驻军有四万余人。

剩下的三万人左右,就是在蓟镇南边驻守,算是内线部队,装备和训练都是最差的。

他们算是最后一道防线,主要就是用来守城。

一旦蓟镇大量军台关隘失陷,主力损失过大,三线驻军就负责守城,拖延虏骑大举南下的步伐就可以了。

此次蓟州主力还在与虏骑主力对峙,能抽出一万余骑护送粮队已经是出尽全力。

只能用这些三线驻军沿途出动,加入护粮队伍之中。

人马也抽调不出太多,毕竟城池也相当要紧。

要叫虏骑趁虚而入,北直隶南方,山东北部,都是大周统治核心之所,关系到大量人口土地和漕运,也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

京营则是尚未集结完成。

而且很明显……京师更要紧。

京师一旦失陷,那就不是北方糜烂的问题了。

是北方,中原,西北,都守不住的大漏。

能守住江淮一线就是大周国运不绝了。

京营三十多万,最多会抽几万精锐随时准备支援蓟镇战场,前提还得是宣大精锐赶过来的情况之下。

宣大等镇兵不至,京营不会动。

狼烟四起,风声鹤唳。

蓟镇三线兵等同内镇兵。

训练,装备都不怎么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