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8章 迎敌

眼见数里外骑兵已经集结,似要打马对冲,步兵这边更慌了。

很明显,骑兵不过来步骑协同,是要以骑对骑,拖住虏骑主力。

但若是有少量虏骑冲过来,对这些三线镇兵仍然是严峻的考验。

贾芸也是看到了。

冯唐的选择还是对的。

过来与车队裹挟在一起,严重限制大周骑兵的发挥,战术上直接就被动了。

更关键的就是,在车队这边打起来……把车队直接打烂了,这还有什么意义?

对贾芸来说,这也是最后一次考验了。

明天天明就动身,不到午时车队就能赶到三屯营,再运送一些给喜峰口。

那边人手充足,傍晚前就能把所有军需接收完毕。

车队返程,然后轻型马车先赶路回通州,继续运送军需至蓟州等地。

距离不过百多里,数日内就能完成。

内府的人力和车辆已经在补给,贾记最重要的任务还是到喜峰口,三屯营。

现在已经是最后关头了。

和蓟镇步兵的慌乱不同。

随贾芸出行的车行护卫人员却是纹丝不动。

赵致仁,冯致信,周致诚……

这些最核心的班底已经站在护卫队伍之前。

此外就是从西岭村抽调过来的护卫人员。

两者相加,过两千人已经集结到位。

弓手二百,长铍手一千五百,盾牌手五百。

小主,

二千二百人。

七成是贾芸以奴契约束的伙计们,平均年龄只有十六岁。

可以说是少年兵了。

还有数百人,是招募来的来历清白,成家立业的青年男子们。

多半是京郊各村的猎户或脚夫,柴夫。

胆大心细,体魄过人,还有不少人有射猎练成的射术。

这就相当难得了。

经过元朝之后,华夏尚武之风被彻底摧毁了,尚武习射的汉人男子极少。

很多人对两宋的误解就是文弱,其实并不然。

北宋的民间组织相当多,拥有大量的枪社,拳社,弓箭社等。

五代遗风尚存。

所以金国在北方遇到了极大麻烦,义军四起,河北中原大量义士拖住了金军主力南下的脚步。

一直到立国几十年,河北山东的义军都不停的给金国捣乱。

甚至金国灭亡后,元初之时,汉军世侯成为忽必烈的蒙元军队的主力。

忽必烈和阿里不哥的战争最终能打赢,靠的就是汉军世侯。

世侯出身,就是北方汉军和北宋末年的义军起家。

但元朝这个殖民政权为了压制汉民,强行分蒙古,色目,北方汉人,南方汉人四等。

禁汉人结社,禁习武,禁射猎。

百年时间,把汉人的组织性和尚武习气毁的差不多了。

加上朱明三百年更是文官彻底占据上风,尚武之风被彻底摧毁了。

明末的惨况,就是这种情况的现眼报。

大周也没有民间结社习武,贾芸能集结这么多部下,其中还有不少弓手,只能说他是把京城附近能搜罗的人才都搜罗到麾下了。

主要原因,还是水脚帮的配合。

这里头有不少人手,就是原本水脚帮的人。

半年多时间,这些人手和伙计们彼此配合,演习,训练,一起随车队辗转千里。

实战也不少。

总有小股土匪甚至地痞无赖不开眼。

伙计们以小队为基准单位随车队出发。

遇到大股土匪就几个小队集结合作。

半年多时间,实战经验还真的不少。

大规模的合练演习更是超过百次。

贾芸一直是在等这一天。

虽然他不知道是什么样的机会,但机会只会留给有准备的人。

这一次的运粮,看似是天子信重朝廷压迫,甚至有人打主意……但谁又知道这里头是贾芸自己顺势而为呢?

这个机会,岂有放过之理?

但是否能成,还是要看自己!

“传我之令,车队按平时训练那般速度收拢!”

“铁厢车居外!”

“弓手居于厢车间隙!”

“刀牌手掩护弓手!”

“长铍手居于车阵之中!”

“静候迎敌!”

“是,东主!”

随着贾芸发布命令,由赵致仁等人带头,所有人都怒吼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