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聘抱拳道:“王军师智谋超群,文某深感佩服,特来投效,愿为军师效犬马之劳!”
魏延也上前一步,拱手道:“久闻军师大名,今日得见,三生有幸!魏延愿为军师效力,肝脑涂地!”
黄忠则捋着长须,笑道:“老夫虽已年迈,但还有一身武艺,愿为军师效力,鞠躬尽瘁!”
王厚连忙扶起黄忠,说道:“老将军老当益壮,正是国家栋梁之材,王某怎敢怠慢?三位将军能够前来投奔,实乃王某之幸,也是我军之幸!”
随后,王厚设宴款待三位将军,并当场封文聘、魏延、黄忠三人为偏将军,委以重任。
席间,王厚与三位将军推杯换盏,畅谈天下大势。他详细地阐述了自己的战略构想,并对未来的发展方向做出了规划。
文聘、魏延、黄忠三人听得津津有味,对王厚的远见卓识和雄才大略钦佩不已。他们纷纷表示,愿意追随王厚,为匡扶汉室,一统天下贡献自己的力量。
有了三位名将的加入,王厚的实力更加壮大。他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他一定能够实现自己的宏图霸业!
襄阳城内,张灯结彩,庆祝新将领的到来。百姓们载歌载舞,欢庆太平盛世。
然而,在繁华的背后,也隐藏着暗流涌动。那些投诚的氏族将领,并非真心臣服,他们只是在等待时机,伺机反扑。
王厚深知这一点,他并没有放松警惕。他暗中加强了城防,并派人监视那些氏族将领的一举一动。
两日后,王厚召集众将议事。
“诸位将军,如今襄阳虽已稳固,然北通许昌之路却为刘备所断,致使我军粮草辎重难以运送。此乃心腹之患,不得不除!”王厚目光扫过众人,沉声道。
众将纷纷点头,深以为然。新野乃襄阳北面门户,如今被刘备占据,确实阻碍了曹军南下支援。
“末将愿往!”魏延当即站出,抱拳请战。他早就渴望建功立业,如今正是良机。
“文将军镇守襄阳,责任重大,不可轻动。”王厚略一沉吟,“黄忠将军,魏延将军,你二人率军五千,前往新野,务必将新野夺回,打通襄阳与许昌之间的通道!”
“末将领命!”黄忠和魏延齐声应道,斗志昂扬。
翌日清晨,黄忠和魏延点齐兵马,浩浩荡荡地向新野进发。大军行至新野城外,只见城门紧闭,城墙上旌旗飘扬,显然早有准备。
魏延年轻气盛,提议直接攻城,却被黄忠拦住。
“将军稍安勿躁,新野城虽小,却易守难攻。况且刘备诡计多端,恐有埋伏。”黄忠捋着长须,目光深邃,“不如先派人探查虚实,再做定夺。”
魏延听从黄忠的建议,派斥候前去打探。斥候回报,新野城内守军不多,但城内却堆积了大量的硫磺、硝石等易燃之物。
黄忠闻讯,心中一惊,顿时明白了刘备的用意。刘备这是打算效仿当年火烧博望坡的故技,用火攻来对付他们!
“好一个刘玄德,竟然想故技重施!”黄忠冷哼一声,“传令下去,全军小心戒备,谨防火攻!”
同时,黄忠又派人前往附近城镇,征调水车、水桶等灭火工具。
三日后,一切准备就绪。黄忠下令,大军兵分三路,对新野城发起猛攻。
魏延一马当先,率领先锋部队,直逼城门。城上的守军见状,立刻放箭阻拦。魏延挥舞大刀,拨打箭矢,奋勇向前。
黄忠则指挥大军,从两侧包抄,切断城内守军的退路。
战斗异常激烈,双方你来我往,互不相让。
眼看曹军就要攻破城门,城内突然燃起熊熊大火。火势迅速蔓延,浓烟滚滚,遮天蔽日。
“果然不出所料!”黄忠见状,沉着冷静地指挥士兵,用早已准备好的水车、水桶进行灭火。
由于准备充分,火势很快就被控制住。城内的守军见计谋失败,军心涣散,纷纷弃械投降。
魏延率领先锋部队,一举攻破城门,冲入城中。
经过一番激战,新野城终于被曹军攻克。
黄忠和魏延清点战果,发现城内并无百姓,只留下了一些硫磺等物,显然刘备早已将百姓迁走。
为了防止刘备再次故技重施,黄忠下令,将城内的硫磺等易燃物全部清理干净。
十日后,黄忠和魏延率军凯旋而归。新野到襄阳的道路已经畅通无阻,为曹军南下提供了保障。
王厚得知消息,大喜过望,亲自出城迎接两位将军。
“二位将军辛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