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章 王厚,你罪该万死!

夜色如墨,宛城在寂静中沉睡,城墙上的火把发出微弱的光芒,映照着守卫们疲惫的面庞。

几只夜鸟划破长空,发出尖锐的鸣叫,打破了这片刻的宁静。

一个身影在黑暗中穿梭,宛城守将李通,此刻正焦躁不安地来回踱步,汗水浸湿了他的衣襟。

他手中紧紧攥着一封密信,信纸的边缘已经磨得有些发毛,那是来自庞统的密信,信上清晰地写着:里应外合,共诛曹贼。

李通,并非真心归顺曹操,他原是刘表麾下,曹操攻占荆州后,他迫于无奈才投降,心中一直怀着不甘。

而曹操,也并未将他视为心腹,只是委以守城之责,并无任何信任可言。

庞统的信,如同在他心头点燃了一把火,将他心中那股不甘彻底释放。

经过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李通下定了决心。

他将密信收入怀中,环顾四周,确认无人后,朝着城墙边的一处隐蔽处走去。

那里,正有一个心腹正在等候,李通将一卷竹简递给心腹,低声嘱咐道:“秘密送去,务必亲手交到。”

城墙下的暗影中,几双眼睛正注视着这一切,那是庞统派来的探子,他们如同潜伏的毒蛇,等待着猎物的出现。

收到消息后,探子迅速将消息传回庞统处,庞统嘴角露出一抹狡黠的笑容,宛城,即将易主。

几日后,李通向曹操汇报宛城防务时,有意无意地提及,最近城中出现了一些小小的骚乱,被他及时平息了下去。

曹操并未起疑,反而对李通褒奖有加,并命他严加防守。

李通表面上唯唯诺诺,心中却冷笑连连

当夜幕再次降临,宛城的气氛却与往常截然不同,空气中弥漫着一股紧张的气息,仿佛暴风雨前的宁静。

城墙上巡逻的士兵,脚步也比平时更加匆忙。

突然,一声短促的尖啸划破长空,紧接着,无数的喊杀声响彻云霄。

城内,李通率领着他的部下,手持兵器,如同出笼的猛虎,从内部发起了攻击。

城外,庞统早已率领着大军等候多时,只待城门打开,便可一举攻入。

守城的曹军猝不及防,瞬间陷入混乱,宛城,犹如一个被咬开的苹果,露出了鲜红的果肉。

曹操被突如其来的变故惊醒,他披上战甲,手持宝剑,冲出营帐,映入眼帘的,是一片混乱的景象。

火光冲天,喊杀声震耳欲聋,他意识到,自己中计了,宛城已经失守。

曹操的脸色苍白如纸,他环顾四周,发现自己已经被团团包围,失去了最后的退路。

他意识到,宛城的失守,意味着自己不仅失去了重要的战略据点,也失去了与北方联系的通道,他彻底地被困在了这里。

绝望如潮水般涌来,将他彻底淹没。

他仰天长啸,声音中充满了不甘与愤怒。

此时,一位部将冲到曹操面前,急声说道:“主公,此时不宜恋战,速速撤退吧!”

曹操扫了部将一眼,语气中带着一丝不确定:“撤……往何处撤?”

兵败如山倒,宛城内外,曹军如同被狂风卷起的落叶,四散奔逃。

火光映照下,残肢断臂,血流成河,空气中弥漫着浓烈的血腥味和焦糊味,令人作呕。

曹操身边的亲兵拼死护卫,但溃败之势已无法挽回。

曹操眼见大势已去,心中怒火与不甘交织,化为一声声震天怒吼。

然而,这吼声在四起的喊杀声中,显得如此的无力。

他紧握手中宝剑,剑锋寒光凛冽,却无法斩断眼前的绝境。

就在曹操陷入绝望之际,许昌的朝堂之上,一封封加急奏报如雪片般飞向御座。

大臣们得知宛城失守的消息,顿时一片哗然。

朝堂之上,人人自危,惊惧不已。

以钟繇为首的一干大臣,深知此时曹操的处境,上书请求曹操立即回朝,以稳固军心,重整旗鼓。

与此同时,宛城之外,风声鹤唳,曹操的残兵败将如丧家之犬,狼狈不堪。

他们早已没了往日的威风,一个个面色惨白,衣衫褴褛,曹操望着身边仅剩的数百人,心中充满了屈辱与愤恨。

他紧咬牙关,将这份屈辱深深埋藏在心底,发誓一定要让背叛者付出代价。

在亲兵的护卫下,曹操一行人马不停蹄,昼夜兼程,朝着许昌的方向仓皇逃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