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风云突变,备战京城

天色渐暗,铅灰色的云层如厚重的幕布,沉甸甸地压向京城,仿佛预示着即将到来的风暴。沈砚、赵武和萧景琰怀揣着关乎大胤王朝生死存亡的情报,马不停蹄地赶往皇宫。一路上,狂风呼啸,吹得路边的树木东倒西歪,似乎也在为这场危机而哀号。沈砚的心情愈发沉重,脑海中不断浮现出京城被战火肆虐、百姓生灵涂炭的惨状,这让他更加坚定了要阻止这场叛乱的决心。

进入皇宫,高耸的宫墙仿佛沉默的卫士,却无法给予众人丝毫安全感。三人在偏殿焦急地等待着皇帝的召见。偏殿内光线昏暗,几盏摇曳的烛火在狂风的侵袭下忽明忽暗,仿佛随时都会熄灭,殿内的气氛压抑得让人喘不过气来。沈砚的手心早已被汗水浸湿,他望着殿外被狂风吹得沙沙作响的竹林,思绪不由自主地飘回到了这些日子的艰难调查,那些惊心动魄的战斗、暗藏玄机的线索,每一步都走得无比艰辛,而如今,终于到了决定王朝走向的关键时刻。

终于,皇帝步入偏殿,他的脸色阴沉,眼神中透露出焦虑与不安。沈砚等人连忙跪地行礼,随后,沈砚将在玄天盟秘密据点找到的线索以及他们所了解到的阴谋,一五一十地向皇帝禀报。皇帝听完,龙颜大怒,猛地一拍桌子,怒吼道:“这群逆贼,竟敢如此大胆,勾结倭寇妄图颠覆朕的江山!”

朝堂之上,大臣们听闻此事,顿时炸开了锅。窗外的狂风愈发猛烈,拍打着窗棂,发出噼里啪啦的声响,仿佛也在为这场争论助威。有的大臣惊慌失措,主张立刻求和,以保京城太平;有的则义愤填膺,坚决要求出兵镇压,扞卫王朝尊严。一时间,朝堂上争吵声不断,乱作一团。

沈砚看着眼前混乱的局面,心中焦急万分。他暗自思忖,这些大臣平日里享受着朝廷的俸禄,如今国家面临危机,却如此慌乱无措。求和?这简直是荒谬至极!敌人既然敢发动这场阴谋,怎会因为一时的求和就善罢甘休?只会让他们更加肆无忌惮,变本加厉地践踏大胤王朝的尊严,百姓也将陷入更深的苦难之中。

他想到那些在倭寇铁蹄下受苦的百姓,想到京城一旦沦陷后的惨景,心中涌起一股强烈的使命感。他深知,自己虽然出身卑微,但在这关键时刻,必须挺身而出,为国家和百姓发声。此刻,他的心跳急剧加速,每一次呼吸都带着沉重的压力,可他的眼神却愈发坚定。

沈砚深吸一口气,努力让自己镇定下来,站出来大声说道:“陛下,如今局势危急,求和只会让敌人更加嚣张。我们必须立刻调派军队,加强京城防御,同时主动出击,将敌人的阴谋扼杀在摇篮之中。” 他一边说着,一边留意着皇帝的表情,心中默默祈祷皇帝能够采纳他的建议。他深知,自己的这番话,不仅是对皇帝说,也是对在场所有犹豫不决的大臣们说,希望能唤醒他们的斗志,让大家团结一心,共同抵御外敌。

赵武和萧景琰也纷纷表示赞同。在沈砚等人的极力劝说下,皇帝终于下定决心,下令调派京城周边的精锐部队,火速赶回京城。同时,任命赵武为京城防御总指挥,负责部署城防;沈砚则协助赵武,统筹各方事务;萧景琰负责联络江湖义士,争取更多的支持。

然而,筹备防御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天空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如愁绪般绵延不绝,打湿了京城的大街小巷。首先面临的难题就是军饷不足。多年来,朝廷内部腐败严重,国库空虚,一时间难以筹集到足够的军饷来支持庞大的防御部署。沈砚心急如焚,他穿梭在湿漉漉的街道上,四处奔走,与户部官员商议,甚至自掏腰包,希望能解燃眉之急。

与此同时,招募江湖义士也遇到了重重困难。江湖门派众多,各自心怀鬼胎,有的门派担心卷入朝廷纷争会引火烧身,犹豫不决;有的则提出各种苛刻条件,试图从中谋取私利。萧景琰不辞辛劳,一家一家地拜访,雨水顺着他的脸颊滑落,他凭借着自己的威望和三寸不烂之舌,终于说服了一些有识之士加入他们的阵营。

在防御部署方面,赵武日夜操劳,亲自勘察京城的每一处城墙、城门,制定详细的防御计划。城墙在雨幕中显得愈发厚重而沧桑,赵武深知,敌人既然敢发动叛乱,必定有备而来,京城的防御必须做到万无一失。

就在他们紧张筹备之时,又传来一个噩耗。瀛洲国的倭寇舰队已经在沿海地区集结,随时可能进犯。而玄天盟也在京城内四处制造混乱,暗杀朝廷官员,企图扰乱朝廷的部署。

沈砚得知这些消息后,感到压力如山。但他没有退缩,反而更加坚定了信念。他和赵武、萧景琰商议后,决定兵分两路。赵武继续留在京城,加强城防,抵御可能到来的进攻;沈砚和萧景琰则带领一部分精锐士兵和江湖义士,前往沿海地区,试图在倭寇舰队登陆之前,给予他们沉重打击。

小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