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由于战事原因,大量车马被征召,所以西岭村那边加班加点的造车。
皇差当头,不需避讳,所以购入大量钢材精铁,不似之前还有点遮掩小心。
这几个月时间,贾记大车数量已经过万。
南方路线,早越过大名府,直抵开封。
东南方向,抵德州,临清,济南,青州,兖州,涵盖大半山东。
继续南下抵徐州,扬州也是迟早的事。
但也就止步扬州了。
就算马车费用不高,时间效率比运河要快的多,但太远的话物流成本就远高于漕运,哪怕扣除时间成本,对很多商人还是不合算。
南方的河道诸多,很多地方河流纵横,官道少而窄,县道,镇,村道路更是很多地方只容一车独行,两车交错都难,且多是年久失修。
没办法,人家江南大船行于江河之上,小船直抵家门前,马车再好,也难以和水运船泊抢生意。
哪怕是几百年后,后世的火车飞机加高速公路汽车货运已经极度发达,但真正的经济核心重地还是在南方,因为船运更具性价比。
特别是长三角地区,大量的船只把内地原材料运到沿江工厂,生产出成品后通过港口出海贸易,北方怎么比?西北西南怎么比?
后世两大发达地域,长三角,珠三角,都是大量工厂配原料基地生产出口,依托的就是长江,运河,珠江等水系。
在现代发达社会都是水运为先,在这个时代想用马车代替船只当然是没有半点可能性。
所以,至扬州为止。
西北方面,至陕西镇为止,再往西,路更远,道路条件更差,工商业也并不发达,得不偿失了。
南边就是抵开封为止,开封是中原核心城市,打唐中后期,开封就成了中原核心。
原因也简单,有多条水道直抵开封。
黄河沿城而过,还有北宋时期开发的运河,还有济水等各条水路。
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就看的出来,州桥那里船只众多,帆桅连绵成片,大量水手,苦力在河边上货,下货。
开封的繁荣,和水运分不开。
要不然,以当时的陆路货运能力,要保障百万人口大城的供给,常年得动员几百万人奔走于途……这根本就不可能。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盛唐的武功远超弱宋,但论运输补给能力就差远了。
长安有名,但论居民数量,富裕程度,则远逊于开封。
就算如此,大唐天子也得轮流到洛阳就食,要不然长安府库撑不住。
“就食天子”之名,就是用来称大唐天子的。
到了安史之乱以后,长安历经丧乱,人口锐减,特别是兵员数量严重不足,太监,官吏也减少了许多。
那时候,倒是用不着再去洛阳就食了。
到大周此时,开封繁荣依旧,虽不及为皇宋东京之时,但仍是中原的核心所在,交通,运输,文教,工商,都是顶尖。
洛阳衰败已久,郑州在此时根本不值一提。
济南偏东,长安偏西,湖广的江陵,襄阳均远不及当年。
货物到开封,也就足够了。
历时不到一年,贾芸的车行基本上达到了既定的目标。
车辆近两万,马匹近十万。
当然,这是他在蓟镇拼命后的结果。
边关诸镇,对贾记买马不仅不阻止,反而大开方便之门。
忠顺王主持的内府都主动卖了过万匹骡马给贾记。
贾记此时已经成庞然大物。
车辆在各州县都通行无阻。
数千人的车夫和镖师组成的运输队伍,官府层面一路顺风,无人敢为难,那些匪徒盗贼也远不是对手。
还有大同镇等军镇通过兵部下了运送军粮的单子,贾记也是按时完成,并无疏漏。
所以有数千辆马车日常往大同,宣府,山西各处运送军粮。
贾记能在短时间内崛起,往蓟镇送粮博得了丰厚的回报是一大原因,往军镇送军粮就是另一大原因了。
有贾记在,各边镇不再愁运送军粮之事,价格也比原本的运价要低不少。
大周征发徭役是相当节制,不会滥用民力,这一点比两宋前明都要好的多。
其实明朝时已经开始以钱雇役,到了大周就形成了上下认可的制度。
一种社会契约一旦形成,想再打破就要付出更大的代价。
比如民众不满,乃至造反。
徭役征发还是有,但用来短时间的维修道路,桥梁,还有河工这些军国民生工程。
像以前征发的轿夫,库夫,仓夫,马夫,基本上都是官府花钱雇佣了。
这也是工商业和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形成之后形成的新的局面。
运送军粮,比如从通州出发,抵山西太原,以原本的运输能力往返最少半年。
征发民夫得好几万人才能满足太原镇所需,太靡费,得不偿失。
原本这种运输是叫兵部和地方官府最头疼的事。
有了贾记之后,朝廷省钱倒无所谓,省了一大麻烦才是最要紧的。
忠顺王怎么看贾芸怎么顺眼,这才有眼前之问。